餐桌上的“民族精神”

时间:2018-10-13 20:46:12 来源:小九养生作者:中餐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30多年来,中餐虽然受到以“洋餐”为代表的西方商业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是国人的膳食习惯饮食行为却保持着强烈的民族。 中餐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根植于中华民族,自古受到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医的食疗养生学说,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与艺术成就,饮食审美观念,民族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餐饮食文化的哲学内涵

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构筑了中餐烹饪学与中医食疗学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

中餐的核心理念是“养助益充循自然”,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为充”。

“五谷为养”指米、麦、豆、杂粮、薯类等食物,因能补养“五”,故“得谷者昌”。

“五果为助”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可佐助五谷。

“五畜为益”指、奶等食物,能弥补素食质和脂肪的不足

“五为充”指新鲜,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疏通壅滞”,保持膳食平衡。

2.“寓医于食”——中餐的精髓所在

中餐肴的评价指标括“色、香、味、形、器、效”六个方面,“效”就是“食疗效果。从“神农尝百”开始,就实践了“食同源、膳同功”的理念。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食物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历代典《本》都记载了各种食物、味、归经、功能和主治。《甲乙经》一记载了殷代厨师出身的宰相伊尹,将烹饪中搭配不同种类食物,综合协调经验应用于复方液熬制,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说明生姜与桂枝不仅用作调料,也是温阳、解毒、发汗的物。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观察由来已久,古籍《淮南子》载:“神农尝百之滋味,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记述了叶的解毒功能。

在周代“食医”已成为医事制度的组成部分,《周礼·天官·食医》记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食医调膳着眼于人和自然和谐,人体功能的协调。主张杂食,并根据季节与节令的气候变化调整食物,注重味型与季节的呼应,关键进食者的食欲体质关系,形成了重视饮食养生的传统。

在先秦时代,医生和厨师之间就默契配合,此后历代医家都应用食疗治病,选料注重食兼用的动植物,将根,茎,叶,,果与皮,,骨,脂,巧妙搭配,达到既滋补强体,又疗疾祛病的目的,古代中医学有关饮食洁净,力戒偏嗜,季节进补调味禁忌等学说,都被历代谱与食经收载。

中餐也常以入馔-如燕窝、人参鸡,虫金龟、枸杞鸭子等,!几千年来坚持“可以日无,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和粗、青豆腐保平安的膳食理念,利用天然食物滋阴补阳,不不如食补、凡膳皆食疗理念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