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皆脾虚——叶天士的四大调理脾胃良方要收藏

时间:2018-11-20 06:01:24 来源:悦读中医作者:脾胃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小编导读

都说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那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啦!养好脾胃身体才能棒棒哒!至于调理脾胃方法到底哪些,就让小编为您一一揭晓吧!

脾胃学说,世称东垣最精,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有功医林,固属不浅。然东垣的立论与观点,原以内伤劳倦为主,用多是甘温益气升阳,符合《内经》“劳者温之”之义。如若病者不属于劳倦,属阴亏阳旺之躯、病初愈之体,则阴津不充的倦怠不食,补气升阳皆非所宜。叶氏医案中还有“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东垣有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昔日高鼓峰在《医家心法》中有言:“殊不知肠胃之为物,最喜润泽,试以羊豕之肚观之,必是滑腻稠,如液如脂,如膏如泽,在人胃亦如之,所谓阴也。”《内经》有“五以藏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腑阴阳不同,用自别。叶氏根据《内经》之旨,说明“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胃喜柔顺”。故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眉批:“名言至论,深得《内经》之旨,此老必有传授其学,不尔,未能如此深造也。”观徐氏之评,似不为过。

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其功固伟,但只是将脾胃笼统而言,未把一一腑的阴阳质精详分别,这是美中不足脾胃学说东垣创于前,叶氏善其后,叶氏可谓东垣的功臣,至此,脾胃学说更臻完备。兹将叶天士调治脾胃的阴阳四法列于下。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呕吐,泛吐清,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半夏9g,茯苓9g,生姜汁2匙,香粳米18g。

【加减】脉细,胃阳极衰者,加淡附片,干姜易生姜汁;肝木乘胃,气升至咽,食脘痞者,加木瓜、乌梅;脘腹胀满者,去生姜汁、粳米,加枳实、干姜;泄泻者,去半夏、粳米,加益智仁、荷叶。

【体会】叶氏用,悉本《内经》之旨,《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五以藏为用。”胃为阳明阳土,多气多,体属二阳,阳本不虑其少。盖胃为谷之海,日以纳食消化为职,若饮食不节,湿内停,每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及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非胃所宜,即术、甘、陈皮、砂仁、益智之属;而四君、六君、异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饥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是皆胃阳既伤,浊阴僭踞,用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振其衰。叶氏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则非通剂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姜以理胃阳,佐粳米以和胃阴,方中有刚柔互济之美。

2.清养胃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某案》)

【主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或温病后,耗胃津,口干不食,以及胃阴虚所致喉、咽、音哑、咳嗽、吐、盗汗等。

【处方】北沙参15g,原麦冬9g,川石斛9g,扁豆12g,肥玉竹12g,粳米18g。

【加减】咳嗽者,去麦冬,加杏仁、茯苓;温病后口干者,加梨汁或蔗浆;吐者,去粳米、玉竹,加生地、阿胶;盗汗者,去粳米、扁豆,加牡蛎、五味子。

【体会】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以通为用之理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华岫云曰:“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一腑皆宜于胃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之症,或病后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论力辟世间不究脾与胃生理功能之异同,以治脾之笼统治胃之弊,阐述叶氏“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治胃之法。叶氏后来居上,发挥东垣脾胃论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备。

本方从《金匮》麦门冬变化而来。麦门冬,原为养胃生津,治虚火上炎、咳逆上气之证。今减半夏之辛,加石斛、扁豆、玉竹之甘润,去甘枣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义。此法可治多种病证,凡胃阴亏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精四布,则余可除,阴虚得复,喉、咽咳嗽、失音、吐、盗汗、便秘、溺赤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3.温运脾阳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周案》

【主治】脾阳衰弱。能食不运,或胀满,便溏,形寒怯冷,肢凉腹,脉象沉细等。

【处方】术6g,茯苓9g,益智仁6g,淡干姜6g,荜茇6g。

【加减】腹胀甚,加厚朴、陈皮;肢凉脉细,加淡附片;寒湿盛,加果;虚弱甚,加人参。

【体会】脾为太阴湿土,太阴之阳既伤,不能运布中气,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所至为胀满”是指湿土壅阻,阳失运之谓,故治脾之,宜动、宜刚则运,温补即是,大忌阴腻静。昔东垣脾胃论升降,叶氏用究动静,二家各阐精义,则脾胃之治,似无遗蕴。脾宜温,干姜辛以温之,益智仁、荜茇为佐;脾恶湿,以术之,以苓渗之;据理可入甘调味和中,因甘先入脾。唯叶氏用,除调中、益营、补气、缓中、守中等剂外,均不入甘。因治上焦气分,欲其气机之流畅,治下焦阴分,欲其迅速而下达;否则气因甘而壅,湿得甘而滞,无使气机之通畅耳。

4.濡润脾阴法《临证指南医案·便闭门·周案》

【主治】脂液枯槁,脾阴不足。大便秘结,脘嘈杂。

【处方】火麻仁12g,苦杏仁9g,大麦仁12g,柏子仁12g,全当归9g,芍9g,蜜50g。

【体会】脾为太阴之,原富脂液之所,今脾体虚而脂液枯少,则脾气不得散津,失其转输功能,大便坚如弹丸,仲景称为“脾约”。脾约者,脾因津液枯,约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谓。今减去麻仁丸中大、枳实、厚朴之泻腑,加全当归、柏子仁、大麦仁、蜂蜜等味,则纯属濡润脾阴之方,已无攻克、涸之苦,对于病津枯、产后虚、老年肠所致之便秘最宜。

上述调理脾胃阴阳四法,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推 荐

《叶方发微》

叶天士医案精深难学,浙江新昌俞岳真先生对叶天士内伤杂病的经验尤有心得,总结出59法,并选录叶案中的名言,分门别类,加以按语,合辑成册。《民间中医拾珍丛(第二辑):叶方发微》先系统梳理叶天士59法,后附以俞岳真先生临证精华,旨在展示其活学活用的风采,为当今临人员提供借鉴。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方发微》(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俞岳真著,俞行整理)一,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