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好在不缺酒和酱油

时间:2018-06-10 20:00:08 来源:满星Min作者:酱油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流逝的岁月里,

总有些东西会让我们恋恋不忘,

可能是人或事,

也可能是一种味道。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我经常回忆起奶奶带我打的场景:午后时分,她牵着我的小,穿过马龙的街,来到副食店门口。奶奶从我中接过瓶递给售货员,看着他三舀两舀就把一瓶灌满,我暗自期盼一道美味佳肴的到来。

酱牛,是奶奶最拿的绝活儿。当奶奶将淋入锅中,我使劲地闻着弥漫在空中的浓浓醇香,有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

“赤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

这是赤河自古流传的船工号子。如今,赤河畔的先市镇,让我寻觅到了久违的酱香味道。

先市的前世今生

创始人袁映宾

在先市酿造公司的100多年的老厂房,有6000多口天然晒露发酵缸枕河而居。先市酿造技艺入选国家遗传承人,续写“中国传统酿造活化石”的传奇。

先市传统工技艺始于汉代,兴于唐。清代,先市的特产清酱发展为“豆”,是有人享用的奢侈品。古镇居民喜自酿,清末 “先市豆,仁怀” 的顺口溜在川南黔北渝西地区流传盛广。

独特的自然环境

河从源穿越1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带着不同的温湿差、自然生态和微生物群,降落到海拔仅250米的先市镇浅丘河谷地带,给这一河段带来神奇的生态指数,为的日晒夜露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独特的酿造空间

先市在“江汉源”酱园原址酿制了120年。前人选址“临、向阳、避风、纳气”,使作坊生态环境实现了“天人合一”。

生态环保的酿制器具

酿造中坚持使用石、木、陶、竹工器具。酿造工具自然富集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为天然多菌种制曲、发酵提供生存空间。

优质的酿制原料

当地传统种植的大豆、小麦,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富含质,出率高。赤河畔地下质清冽,富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微量元素天然矿物质,为优质酿制提供良好物质基础 。

传承百年的酿造技艺

厂里的工人年复一年的劳作,从第一个立春开始上锅,立夏翻钢,验缸,立冬除霜,一辈子都在专注做着一件事情。

制作的先市,从一个精挑细选的大豆开始,酿造前先把豆浸泡一天一夜,放入木甄蒸煮。

出甄的豆既要绵软又要颗粒饱满。摊凉后,混入面粉晾盖制麯。这一步极为关键,它的成败决定着未来品质的优劣。

这些洁的麯料将在这里待上 15 天。35度左右的恒温保证酶衣全面成熟。混合了面粉的豆将被各种细菌分解发酵,转化成各种化学物质。这正是形成未来鲜香味道的最初源泉。

15天后,这些充分发酵的珍贵的麯料被放进盛有的古老的晒露缸内,吸日月之精华,聚山之灵气。为让缸内所有的酱料均匀发酵,还要根据每个晒露缸内不同发酵情况,经常上下搅拌轮番翻晒。经过3-5年的漫长的日晒夜露,酱坯发酵成熟,才可提取

到了取的日子,首先在晒好的干酱坯内挖一个洞,插入一个圆形竹制用具浸出酱汁,用将固态酱坯再次浸泡一天一晚。为了能把发酵的香气提炼出来,需用楠竹制成的舀取工具子内舀取,在发酵好的酱坯上反复冲淋、浸泡、渗出数十次,这样沁出来的酱汁更鲜香馥郁、透明清澈。

百年的技艺与不变的味道,不应只在古镇上流传。你是否愿与我一起,拥有这份醇香,赠予家人朋友

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我们的品尝中,发扬光大,回味甘醇,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