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窝窝头糠团子,穿补丁衣,生活苦很幸福!现在幸福感去哪了!

时间:2018-08-09 23:07:12 来源:农村行家作者:榆树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是 1969年出生的,现年49周岁。记得小时候除了过年从来没有过纯小麦面做的馒面食。一日三餐,早是熬米、纯玉米面蒸的窝窝、凉拌葱、每年父母亲自做的咸或酸(一直能保存到第二年夏天);午面食,有时是干捞面,有时是面,都是用一种由玉米、大豆、谷子再配点小麦几种粮食混合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的杂面做的,由于这种面粉用合成面团后很难擀成面片,母亲每次和面的时候都放点榆树面,榆树面就是榆树的内皮拔下来晒干后再捣成的面粉,只要往杂面粉里掺点,擀面时面片就不会掉块,做成的面条上也很有劲道;晚是中午剩的剩加点好,然后大家分着,不够的话再泡块凉馍。平常再点高粱面、豆子面或者在野外采摘的一种叫不出名来的红色野果晒干后磨成面粉蒸着颜色虽然难看点,但是上甜甜的像放了似的,年前做了豆腐后的豆渣豆皮也会做成糠团子,现在叫豆泊,是用来喂牲口的。

学名:刺玫,我们这里俗称:马茹子。成熟后的马茹子果实非常鲜艳,味道微甜。

用大豆皮、豆腐渣或者马茹子做成的糠团子

那时,由于姊妹们多,穿的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给老三。一年中,最让我向往的日子就是过大年,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母亲在除夕晚上加班加点给我们亲做的新衣服新布,才能在正月初十前这几天上一年里都不到的一半玉米一半小麦混合磨成的面粉,用这种面粉做成的馒,我家乡叫二面馍,太好了,不用就就能咽下去。也上了档次,有自己亲自参与推磨用大豆做成的豆腐,有父亲跑60公里以外的山下用山换回来的粉条、海带、,再有从邻居家赊下的一年四季都不上的三二。但是,最好的莫过于父亲的山下朋友送来的苹果父母括祖母根本舍不得,过段时间拿出一个用刀切成四份,我们姊妹四个每人一份,在一起用一点一点的刮,谁都不愿一口下去。过了正月初一,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在亲切家饱喝足给长辈叩拜年后,带上长辈给我们年前就准备好的蒸猪面蒸的),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当然,再往后几年发的就是一块崭新的压岁了。过了正月初十以后,生活一切照旧,新衣服被换下来了,剩下的二面馍不会再让了,母亲把它裹好放到篮子里,高高的挂到我们够不着的地方晒干,等到农历二月初二的时候才能拿出来供我们姊妹四人享用,再往后就是姊妹五人。剩下的粉条海带之类也藏了起来,等着招待平时偶尔来的客人。那时,虽人生活苦了点,但是,心里觉得却感觉幸福

​​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人们的衣着穿戴

1982年,国家实行土地改革,耕地产到户,农民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 ,信心更足,干劲更大。每年夏收成除了交公粮外都有长余的粮食,以前的窝窝基本都变成了面馍,我们这叫卷子;中午面条(家乡叫齐子)也都全是纯麦子面做的,也丰富多了,有南瓜、豆角、山萝卜、萝卜、西红柿、茄子、瓜等样样俱全。农民自己养了牛喂了猪,每家院子里鸡飞叫,以前住的毛坯房也逐渐变成了新窑洞。这时的农民不愁不愁穿不愁住,家里有了余粮,兜里也开始鼓起来,邻村也出现了第一个姓赵的万元户。这时的农民觉得特别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感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

土坯房逐渐变成窑洞房

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为什么老百姓感觉幸福感越来越低?下一篇我给大家谈谈个人见解,敬请期待。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