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的野菜文化

时间:2018-12-27 11:45:50 来源:凤凰城记作者:野菜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哎呀……苦苦呀……”是许多人儿时印象最深的吆喝之一!那时的野是论堆卖的,几分一堆,捡得干干净净的,回家便可洗上锅。在粮食短缺的时代,哪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不这么做呢。

当粮实际上是农业诞生以前的采集和渔猎时代采摘式生存方式的遗存。

农业发展起来以后,采摘业变成了辅助生产方式,日常饮食对野野果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越是农耕后发的地区,越具有食用的传统。

除了引灌溉的河套区以外,宁夏及其周边大部分地区历史上都是靠天。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极具地域特色的野文化应运而生。

历史文献显示,西夏时期本区域的百姓就因为粮食短缺而“春食鼓子蔓、咸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食席鸡子、地叶、登厢;冬则畜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蒿、碱松子,以为岁计。”

的功用显然不仅仅局限为“”或副食,而是主食,直接当粮食使用

明代成的《固原州志》中就将荠和蕨收入类物产中;清代的《中卫志》中则记载当地“有绵蓬、刺蓬、蓬子,皆可食,遇旱,山民采以备荒。绵蓬子,可酿酒。又有登粟,产沙地,子可做面食,变可粮食,一名沙米”。

登粟即登厢或沙米,作为宁夏中北部风沙区救荒粮食的历史文献可及的就有一千多年了。

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载宁夏韦州一带明时遭遇灾荒年景,军民纷纷到荒滩地中觅食,得以果腹。

关于宁夏野资源植物数量,到今天还没有定论。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野资源植物的认定不尽相同,如对淀粉类、香料类资源植物是否属于野尤其有争议;二是对植物是否有资源价值认识有限,尤其对那些群落伴生种,由于可采量少,分布局限,资源价值很难认定。

香料类野植物如苦豆子、百里香等,是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苦豆子粉(香豆制作面食有特殊的芳香和色泽,香豆卷、子,构成了甘宁一带的面点特色。

百里香在宁夏主产于中南部,传统的食用方法是放在蒸笼里增加香味。代粮充饥的野在宁夏周边地区种类很多,最大宗的可能就是艾了。

“艾”是艾蒿的俗称,是宁夏及其周边蒙、甘、陕部分地区最受欢迎的野之一,其食用方法是拌上面粉蒸熟后食用

多年来每到季家家户户忙于采收这些植物,公社化时期还有生产队组织开展野外小收,其中如沙蒿在宁夏中部地区依然是许多农家乐于采收的野,更是地方特色蒿子面的基本原材料。

宁夏及其周边地区充作的野,其食用部位多数是幼苗、新芽、嫩叶,如扫帚苗、马齿苋娃娃)、沙葱、苦苦、香椿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藻类的发、地软等,因为产量少而金贵,属于野中的上品,地软子近些年成为宁夏大小餐厅的必备面点之一。

以“红”驰名的宁夏五宝中,“”字原意是发,近年来因在其采集过程中造成严重场破坏,从五宝中被剔除。

从资源到“非资源”的轨迹转折,正是生物资源命运多舛的真实写照——所有的野生生物资源,一旦被人类所垂青,很难不走到破坏、枯竭、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结局,竭泽而渔。

值得庆幸的是,野是更新资源中繁殖更新能力最强的一类。

改革开放以来,野在国内市场上经历了从丑小鸭到的蜕变,从农村集市逐渐走入大超市,从百姓餐桌走上高档宴席,在一些中心城市甚至达到了“野贵”的境地。

可以说是新兴产业,而且是有旺盛需求,有一些地方开始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扶持。

宁夏及周边地区大力发展产业,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严重的可能还是野采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

虽然我们也有一系列兴利避害的对策——查清资源,限量利用;轮采间采,挖大留小;引种栽培,化野生种植……,但是适度利用、保护利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一旦进入农地种植,野还是野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