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时间:2018-11-29 11:37:17 来源:百科知识作者:豆包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俗话说“一方土养一方人”,每年从11月开始,东北就进入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在如此独特的生态环境下,东北地区形成了适宜生境、应时而做的饮食民俗,也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美食——

与金元宝

,又称或豆,是米面和豆馅的结合。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黍”就是糜子,去皮后称作大米,米粒大,度好,颜色,是做的上等材料。做馅的豆子最正宗的就是红小豆和红芸豆。一般是在冬季刚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大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都源自天然,可以说,是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

关于的由来,民间流行着一个有趣故事

很久以前,在奈曼旗土城子一带有一个贫困的村落,村落中有一户万姓人家,家中只有婆婆、儿媳带着孩子三口人,日子过得很穷。大年三十这一天,别人家都在准备饺子做年夜,可万家什么都没有。无奈之下,儿媳只好到财主家去借粮。财主知道她家很穷,借了也还不起,就给了她一块已经酸了正准备扔掉的米面。回到家后,万家儿媳把豇豆烀熟捣碎做成了馅,用酸米面了起来。可是面太脆,怎么不成饺子,于是她就了很多豆馅圆团。蒸熟后,婆婆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一次到这么好的东西,叫什么名儿呀?”儿媳说:“这是酸米面豇豆泥,既然今天全家了一顿饱,就叫它‘都饱’吧。”婆婆说:“那有豆馅的就叫‘豆’吧,没馅的就叫“团”,寓意一家团团圆圆。”

且说这一年,玉皇大帝心来潮,决定到人间体恤民情。恰巧来到万家,他见万家贡的不是饺子而是团子,就问财神爷这什么。财神爷说可能是用什么面做的金元宝。玉皇大帝拿起一个尝了尝,感觉极了,便让财神爷用金元宝把锅里剩下的团子都换了带走,财神爷换完后又把从别人家拿的饺子也放在了锅里。

再说万家儿媳,见桌上的豆没了就去锅里拿。掀开锅盖一看,豆都变成了金元宝,锅里还有许多饺子。她急忙回屋问婆婆婆婆激动地说:“一定是老天恩赐,让我们从此过上好日子。”从那以后,万家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这件事很传遍了大小村落,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效仿。从此,过年就演变成为东北地区的习俗

不可或缺的餐桌主角

东北民众为何偏偏对这小小的情有独钟呢?

早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就有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极繁。”满族人自古就有食的习惯,而也正是起源于满族的食品不仅好可口、味道独特,而且特别充饥,人们了以后身体会变得强壮有力,在粮食匮乏的日子里可谓是顶饱食物的首选。更重要的是,体积小,非常便于在寒冷的冬天随身携带,适合人们远程外出从事狩猎活动和出征作战,因此也曾作为八旗军的军粮,甚至可以说,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也有的一份功劳。汉族人发现竟然有这么多优点以后,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任何一种美味食物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别看小、不起眼,但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无论是淘米、和面还是,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全程做下来需要三四天。老少邻里在一起,边唠家常边,甚是,这也算是农村中不可多得的集体活动

做好的豆放到锅里时要相互紧挨着,人们称其为“壮豆”,豆下面以及豆之间也要铺好梭子叶,这是为了防止豆粘连。豆蒸好后,大伙在一起一口一个,再喝上乎可口的酸,真是满口甜香,爽胃心。蒸好但没完的就放到室外-20℃左右的气温下冷冻,然后储藏到大缸里,想的时候拿出来蒸一下就可以了。

里的故事传说

由于过去东北没有小麦,无法像关内老百姓那样,“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并且在当地有一种风俗叫“过年不做新”,要“余”(即剩),意思是年年有余,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做,既能弥补粮食的稀缺,又能满足风俗的要求。

每次做豆,都会做够一整月的,就成为东北老百姓过年,甚至是整个正月里的主要食品。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别拿豆不当干粮”,就体现了的重要地位。人们在腊月里把蒸好后又冷冻贮存起来,在正月里顿顿来,这样一般人家就可以整个正月都不用做新了。

但是一次把一个月的豆提前完,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没个几天可不完,人们甚至需要连宿隔夜又是一个累活,单调乏味容易使人寂寞无聊。在天,人们已经唠完了家常,晚上往往没有新的家常可以再聊。为了打破寂寞的气氛,让大家熬过的漫漫长夜,就成为民间故事的催生剂,夜晚也变成最有意思、最刺激的时刻。

到了夜晚,人们聚集起来,一边,一边唠嗑,讲故事的气氛一经开,大家便你讲一个他讲一个,互相补充完善就产生了许多民间故事故事多以狐精鬼怪的传说为主,为的是防止大伙儿犯困打瞌睡故事不仅生动有趣,也富有深刻寓意,有不少故事影射当时社会的状况,结尾也一般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的情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完整。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这种讲故事形式仍然在继续发展着。屋内欢不断,非凡,民间“瞎话篓子”的讲述声娓娓动听;窗外冬夜的风声呼呼作响,雪轻轻打在窗户上;灶坑里的麻秆、豆茬燃烧得劈劈啪啪作响……各种声响在寒冬腊月中谱成一首曲子,把人带进那神奇的故事情境之中。

如今,做逐渐演变成为东北农村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果家里子女及亲朋好友有在外地的,一定要把送到那边,因为只要家里,就有与家里人团聚的感觉。因“”与“年”谐音,也叫“年干粮”。村民见面时都要喜气洋洋地问候:“你家淘米没?淘多少米啊??”“成了!”这亲切的乡音中,饱含着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喜悦。问的人喜气洋洋,回答的人也是喜气洋洋。民间有句俗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孩子们也争着抢着,说要把自己的下巴粘起来。

地,人们对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不仅春节要,元宵节、清明节、节等各种节日,但凡有点条件家庭都要做些,就连老人生日都要用来庆贺。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劳作活动,而是如同亲自参演一台大戏,自家演员不够用时就到邻居家去“外聘”,有时对方还会主动前来“客串”,大家说说中不知不觉地就把好了。

是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豆的,象征家庭团结、齐心协力。豆是吉祥的象征,是心愿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这个冬天里,一同品味红豆馅,装里边,,圆又圆,又甜又香又解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