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读懂自己的体质

时间:2018-11-05 14:31:15 来源:易筋洗髓功帝王功作者:体质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医治病的精华是重视个体差异,辨证施治,而精华中的精华就是“治未病”,也就是养生保健,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想要做到“治未病”就要把握人的体质。那么究竟什么体质呢?人的体质什么养生有如此重要的关系呢?

所谓体质,就是指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一些特质体质由四个方面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心理。这四个方面可以高度概括为:形和神。形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态结构的物质部分,比如肌骨骼、五、五官、皮肤、毛发、脉等。神指的是人的功能活动、物质代谢过程以及心理精神,比如心跳、呼吸吸收消化、排泄、特点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形神兼具就形成生命,形神和谐人就健康,形神不和人就生病,形神消失人就死亡。人的一生中,体质有其相对的稳定,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健康文化传承者成VX;

一五零三七一三一三一九

正因为体质是可变、可调的,所以才能通过养生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应该说明的是,养生并不是针对原本的体质,跟它抗衡,而是顺应体质稳定,放大它的优点改善它的缺点体质决定了人的健康情况决定了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也决定人生病之后的反应以及治疗效果,所以体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内容博大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仔细研读的医学知识册。《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在疾病出现苗之前,就从根源上断绝它的产生。这也是道医的治病理念,而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俗说的体质。有些人喝凉也长膘,而有些人整天喝都不肥,有的人动不动就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其实多半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

现代人都讲究养生,但铺天盖地的养生专家、养生籍、养生节目却让人昏眼,失去方向。究竟应该听谁的?到底哪种养生方法适合我?我是应该补阴,还是应该补阳?是应该多运动,还是应该多休息?是食疗好,还是穴位按摩好?其实,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只要弄清自己属于什么体质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养生了。那么,什么体质?体质一般分为几种?一个人的体质如何形成的?我们如何养护自己的体质?

在《帝内经·灵枢·通天》中,按人的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各不等”。这里把人的体质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平和等五种类型,现在看来,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体质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心理不同,可以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湿、痰湿、瘀、虚、气郁、寒湿、风质10种体质

体质不同的人,在生活习惯脾气生病状况都是不同的,中医一向讲究辨证治疗,就是不同的人,同一种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症下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病患者的体质。不然,不但不会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疾病只是生命中不和谐的音符,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就是从不好的体质、偏颇的体质中来。只有从体质,才能彻底了解病源,治标又治本。养好生理体质的重大意义人的体质分为生理体质和病理体质两大类。生理体质是与生俱来的,病理体质是从生理体质演变而来,病理体质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人要想不生病,那就首先要养好生理体质,防止向病理体质转化,这就叫做“治未病”。

中国人的生理体质开创于八千年前伏羲画八卦时代,八卦人奠定了中国人的生理体质。两千五百年前的《帝内经》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与《易经》八卦人基本一致,都属于生理体质的范畴,其核心都是阴阳五行。而《帝内经》运气学说更加强调了五运六气对人的生理体质、病理体质的重大影响

生理体质五种,从何而来?是天地大自然赋予的,天有风火寒湿五种气化,人也有风火寒湿五种气质养生体质是防病的重要环节,否则易向病理体质演变。所以人首先从青少年开始就应注意生理体质养生,才能最早预防生病

病理体质基本有十类:气虚型、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质型、气郁型、瘀型、寒湿型、湿型及风质型。这十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这是中医学三千年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集大成分类

体质养生重点在于防止生理体质向病理体质演变,这是不生病和治未病的关键,等到演变为病理体质已经是疾病的开始了。本系列内容特点就在于强调生理体质养生保健,从而把疾病阻截在更早阶段,这就是《帝内经体质养生》的独特奥义。

读懂自己的体质同样吹空调,有人感到凉,有人马上感冒;同样火锅,有人得畅,有人脸上起。都说人参好,有人了就上火——每个人都适合人参吗?有人减肥用大,有人越用身体越衰弱——人都需要减肥吗?生活中,有人急格,有人子;有人不耐冷,有人不耐;有人总是面色红润,有人怎么养都是神色发暗……似乎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其实指出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体质差别。不同遗传背景和不同生活环境培养了每个人不同体质,也就培养不同身体反映状况。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计划才能将体质调剂到最佳状况,“有的放矢”来防病养生

现代人的体质危机

◆ ◆ ◆

大量研究证明,很大一部分疾病,特别是代谢疾病体质下降有很大关系。如果人在20~30岁这个时期,没有创造一个体质高峰,反而过度消耗体质,那么30岁以后体质就会下降健康问题大量出现。但遗憾的是,体质下降这个问题几乎被所有的人忽略,没有人认识到它的重要

帝内经》:“阴阳贵乎协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体质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约在18~32岁、约在16~28岁时,体质会达到顶峰,之后体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特别是在32~48岁、在28~42岁时,体质下降的速度相当惊人。如果我们能在体质达到高峰前进行锻炼,那么体质的高峰会比一般人更高,高峰过后,健康平也会保持在一个比一般人更好的状态。现代人面临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把体质看成是只有运动员才需要注意的东西,就算是偶尔进行运动,也只是模糊的知道是为身体好,而没有意识到是为了提高或保持自己的体质

目前人群体质状态有三大问题:一是年轻时候锻炼不够,体质高峰期的“峰值”不够高,基础没有打好,高峰期过后,体质迅速下降;二是维持体质健康不足体质得不到足够的维护和保护,人提前进入衰老期;三是对体质认识不够,不重视体质对人体健康影响过度挥霍体质

体质下降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三方面的危害

◆ ◆ ◆

1.体质下降与猝死。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体质下降不单单指的是四肢能力下降,还有人体各个腑功能的下降,其中就括心功能。我曾经遇过这样一件事,某个炎夏天儿子急匆匆搀着自己的母亲前来看病,当时这个儿子进来的时候大汗不止、面色苍,我建议休息一下,他摇了摇,说要出去给母亲买喝,然后一溜小跑就没影了,谁知这一出去就再也没回来。

原因就是天气,加上运动不当致使心出了问题导致猝死。如果他平时能多做一些运动注意提高自己的体质,他的心绝对能承受这一切,发人送发人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出现。

2.体质下降与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处在健康疾病中间的灰色地带,据相关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45岁,以中青年人居多,他们总觉得身上有说不出的难受感觉全身关节与肌酸、软、、麻,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

健康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心理障碍、胃肠道疾病、高压、冠心病、癌症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便秘腹泻疾病,甚至有人还会出现厌世的感觉

健康体质下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体质状况都基本一致(特殊情况除外),但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的体质会发生各种变化。那些经常锻炼的人,体质平就会逐步提高,并且在最高峰处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而那些不注意锻炼生活又不规律的人,体质会很下降,并持续下滑,这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其中就括亚健康

3.体质下降与代谢疾病

现代社会,代谢疾病可以用“流行”来形容,而预防代谢病的方法只有六个字:少点,多动点。体质下降的人,多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贪恋榻,除了日常行走外,很少愿意再进行额外的锻炼,基本与“动”无缘,所以代谢疾病就会找上门来。为什么要多动呢?因为“动”能消耗掉身体多余的能量、脂肪,能帮助我们提高和维持体内的肌总量及质量,加体内新陈代谢。体内新陈代谢正常了,代谢疾病自然远离了。

综上所述,远离体质下降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参加体育锻炼,拒绝不良的生活方式

体质养生有“三因”,辨证调养要看清

◆ ◆ ◆

中医认为养生应该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养生时,全面衡量衡量和考虑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个体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合适养生方式

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

道医认为,养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等,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考虑“三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养生上的体现。

因时制宜,就是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来制定养生方式。比如春夏冬四季不同养生方式也各不相同。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春、夏两季,气温逐渐增高,阳气处在升发的状态,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这个时候养生应该注意辛温发散的食物物,以免耗伤阴气。冬两季,气温逐渐降低,阳气敛藏于内,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体腠理致密,此时养生就应该注意寒凉的食物物,以防苦寒伤阳。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来制定合适养生方式。比如对于气候寒冷,少雨的西北高原地区居民来说,他们因为生活在风寒的环境之中,经常类喝牛、羊等动物的乳汁,所以体内容易产生寒邪、邪,日常生活中应该多辛散滋润食物;东南地区,沼泽较多,地势低洼,炎多雨,这里的居民经常会被湿邪、邪所染,生活中应该多能够清化湿的食物。因人制宜,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别、体质生活习惯不同特点来制定养生方式

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气情况。《温疫论·老少异治论》说:“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生机甚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

小儿生机旺盛,但气未充,腑娇嫩,不必刻意养生,如沾染疾病,应该少剂量,多观察,不宜用峻泻、涌吐以及大温大补的物。青、壮年发育成熟,气旺盛,腑功能趋于稳定,对各类疾病的抵御能力也较强,此时的养生应该重在“固”,固阳、固气、固精,如沾染疾病,则多用攻邪。老人生机减退,气两亏,应多补气、补食物,如沾染疾病,应多用补益物,慎用祛邪峻猛

2.别。男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经、带、胎、产等情况养生时应该加以考虑。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物,当慎养生调理。当患有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等病症时,也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调理养生,不可一概而论。

3.体质。《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是说体质与先天禀赋有很大关系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反映在情、赃腑、形体、寒上,所以养生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

我们常说养生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但这也不代表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养生之道,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呢?其实很简单,辨寒。人有寒体质,也有体质,根据体质的寒,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体质有强弱与寒之偏,对偏于阳盛或阴虚的人,应该慎食辛温之物;对于偏于阳虚或阴盛之的人,应该慎食寒凉伤阳之物。

那想知道自己什么体质一定要去看医生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种简单方式判断自己属于寒体质还是体质

方法一:

。道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能敏感地反映出人体寒。如果淡红而润泽,舌苔,薄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就说明我们体内寒均匀;如果舌苔过于,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如果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到一定的程度了。

方法二:

体质的人偏畏寒,足冷。体质的人偏畏

方法三:

指甲根部的月。一般来说,正常的月应该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月不到1/5,就说明人体内有寒;如果月超过1/5,就说明人体内有;正常的月是奶色的,越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根指都出现月人才健康健康的人应该是拇指和中指出现月。中医认为,拇指通于,中指通于心,这两个指上的月正常,就说明我们体内寒比较适中,健康状况较好。如果小指上有月,就明肾中有。还有的人生来就没有月,而且是10个都没有,这就说明你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寒体质。如果是以前有,现在没有,那么就说明最近一段时间你体内的寒气较重,平时需要多做祛湿工作

体质的人大都微循环不太好,容易冰冷,建议每天睡前用温泡泡中可以适量加点。平时注意活动部和部,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让液循环好一些。在饮食方面,寒体质的人应该多食物适当味、食物以及芳香食物(比如桂、香、香葱等),不要的东西。

食物有温中,补虚,助阳、驱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滞、萎缩、贫症状;食物能够刺激内分泌,散寒;食物能收敛、生津益阴,防止湿气集体内。另外,寒体质果时应注意香蕉、甘蔗等寒果,多食用李子樱桃、荔枝等温果。

体质的人普遍喜凉怕容易生气、动怒,所以体质的人应该加强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格,用理克服情感上的冲动。在饮食方面,体质的人应该多果和,比如香蕉西瓜、柿子、杨桃、苦瓜、番茄、奇异果、莓、梨子、葡萄柚、樱桃、莲藕等,少食物、温阳食物,如椒、姜、葱、牛、鸡、鹿等。可以常喝菊、苦丁、决明子、薄荷、仙绿豆、薏仁、大麦、绿等。

养生的大道在于两个字:“和谐

◆ ◆ ◆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战国时期的《帝内经》,它提出的养生三个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正如中国传统养生的经典著作《帝内经》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是对养护生命的科学解释,也蕴涵着中国传统养生的精髓:“和谐”。

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健康长寿是人类一直不断追求的目标,人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人人都希望能够活到天年。但是,对于养生,无论是观念还是方法,人们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人的身体除了受思维支配以外,也会有自己的感知,自己的喜怒哀乐,身体会尽最大的努力维护自身健康

当我们摄入对身体有害食物时,它会召集身体的禁卫军,跟有害物质进行殊死搏斗;当我们明明已经疲累不堪,却还要勉强东奔西跑的时候,它会调动阳气来供给能量,支持我们的工作;总之,不管我们做了什么违背身体规律的事情,身体都会尽力维持生理功能,维护我们的健康

但是凡事都有“度”,如果我们无止境的过度使用身体,那么终有一天,身体会承受不住,疾病就会发生。所以想要养生,想要健康,就要按照身体自身的运行规律行事,让身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古人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偏盛偏衰谓之疾”,健康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疾病的出现是因为这种状态被破坏,阴阳气机不是偏盛,就是偏衰,身体各部丧失协调,所以人才生病。所以养生应该“以和为贵”,“和谐”的人阴阳是平衡的,五六腑的工作是正常的,能够互相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时人自然健康了。

养生应该讲究和谐”以后,现在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状态不和谐

1.七情。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自古以来,中医都很重视七情,七情会扰乱五六腑的功能,使腑功能失调,比如过喜或者过惊会伤心;过怒会伤肝;过度思虑会伤脾;过悲或过忧会伤;过恐会伤肾。相对应的,如果腑功能失调也会导致情绪异常反应,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不休等。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我们的身心才会和谐身体也才会健康

2.饮食失度。在身体的各个腑中,脾胃的责任是受纳、消化吸收食物,如果我们平时不注重饮食健康,经常暴饮暴食,或者饥一顿饱一顿,或者偏食,或者不讲究卫生都会损伤脾胃。道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伤了,就会使五失调,累及其他器引发疾病

3.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管是过度疲劳还是过度安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首先说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可使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帝内经》中就有“五劳所伤,久视伤,久卧伤气,久,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一说。

“久视伤”:现在很多人都是上班对着电脑,路上对着机,回家对着电视,岂不知这样很耗伤人的精是肝,肝主魂,心藏神,长时间电脑机、电视会耗散肝心神。

“久卧伤气”:很多上班族一到节假日就整日的睡觉,就算醒了也躺在上不愿意起来,时间长了气脉运行不起来,就会伤气。

“久”:这个指的就是脾,脾在身体里是主运化的,总是着不动,脾无法运化,就会伤脾。

“久立伤骨”:就是说站的时间长了,会伤、伤、伤膝盖、伤筋骨。

“久行伤筋”:伤筋就是伤肝,如果人总是不停的四处奔波,筋得不到休息,就会有损伤,也会伤肝。

下面说过度安逸,和过度疲劳一样,过度安逸、惰也不利于健康。如果把人比做一台机器,那么惰就是让机器停滞的锈。惰会使腑气失调而诱发疾病,主要表现脾胃功能的呆滞不振、厌食、腹胀等,日久可以影响津液的代谢,产生气淤、形体肥等病变,所以惰比操劳更消耗人的身体

4.“六气”过度成“六邪”。

一年四季,春夏冬更替轮回,各有特点,比如春风、夏暑、长夏湿、、冬寒等,它们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被称为“六气”。一般来说,“六气”不会致病,但当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正气不足时,“六气”就会变成引发疾病的“六邪”。“六邪”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邪和火邪。风邪:风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春天为主。

感染风邪会引发鼻塞流涕、咽咳嗽疾病,所以一年四季,特别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风邪的侵入;

寒邪:寒邪就是“寒气”入侵人体引发的病邪。寒邪会使人体气津液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暑邪:暑邪多在夏天发生。夏天天气、暑湿交蒸,人感染了暑邪后,多会表现出高、大汗、烦渴、肌肤症状夏天中暑就是典型的暑邪;

湿邪:湿邪多发于雨较多,湿熏蒸的时节,这个时节湿易困于脾胃,使人不思饮食,口口甜,如果人沾染了湿邪,则会出现以湿疹代表皮肤病;

邪:邪易发于季,季空气中缺乏分,湿度降低,气候,这种气候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比如口鼻皮肤干涩、大便干结不通等都与邪有关;

火邪:火邪大都是因内因而生,但也有部分是外因导致的。内因最常见的就是身体阴阳失调,另外经常熬夜食物等也都会引发火邪,导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外因最常见的就是温度过高、缺,以及在环境下待过长的时间

如果人的身体能够一直维持在和谐的状态中,生命力就会很旺盛,抗病能力就会很强,心理承受力也会很强,就能够长久保持愉、平和的心境,而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易筋洗髓功训练基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