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山药

时间:2018-10-15 04:55:41 来源:Zack8作者:山药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拼音Shān Yɑo

别名藷藇、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几(《吴普本》),藷(《山海经》郭璞传),山藷(《别录》),延(《兼名苑》),王芋(《杂要诀》)。薯(《清异录》),淮山(《饮片新参》),蛇芋(《浙江册》),野山豆(《江苏植志》),山板术(《广西志》),苕(《四川志》),九姜、野薯(《湖南物志》),扇子薯、佛掌薯(《材学》),子(《杭州植志》)。

出处侯宁极《谱》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选择粗大的毛山,用清浸匀,再加微,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

原形态多年生缠绕本。块茎贸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细长,蔓,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名零余子);叶片形状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长3.5~7厘米,宽2~4.5厘米,通常耳状3裂,中央裂片先端渐尖,两侧裂片呈圆耳状,基部戟状心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7~9条基出;叶柄细长,长1.5~3.5厘米。,雌雄异株;极小,绿色,成穗状序;雄序直立,2至数个聚生于叶腋,轴多数成曲折状;小,近于无柄,苞片三角状卵形;被6,椭圆形,先端钝;雄蕊6,丝很短;雌下垂,每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被6;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柱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种子扁卵圆形,有阔翅。期7~8月。果期9~10月。

植物的藤(山藤)、叶腋间的珠芽(零余子)亦供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

状①毛山: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色或棕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②光山: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足,色洁者为佳。

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

除上述正品山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土山,原植物参见"风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使用

炮制山:拣去杂质,用浸泡至山中心部软化为度,捞出稍晾,切片晒干或烘干。炒山: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锅内,俟烟起,加入山片拌炒至淡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山片100片,用麸皮10)。

《本衍义》:"山,其法,冬月以布裹,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

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平,无毒。"

③《类明》:"味甘,凉而润。"

④《品化义》:"生者凉,熟则化凉为温。"

归经入、脾、肾经。

①《液本》:"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入、足太阴经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健脾,补,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补脾养胃,生津益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消渴。麸炒山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带过多。

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面游风,风(一作’风’)眼眩,下气,止,治虚劳羸,充五,除烦,强钥。"

③《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治,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助五,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

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用法用量内服:煎,3~6;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有实邪者忌服。

①《本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逆。"

②《液本》:"二门冬为之使。"

复方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虚泄:山、苍术等分,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一半炒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浸酒煮饮。(《纲目》山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茯苓(去皮),干山(去皮,内湛过,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生山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日久,坚硬不溃:鲜山和芎藭、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摘录《大辞典》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