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大师 |《鼎边偶寄·天下通食》作者:江礼旸

时间:2018-10-08 19:00:49 来源:橄榄精萃作者:馄饨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过了国庆节,李强大师恢复了每月五日网售飞天云吞的业务。飞天云吞味道怎样?李强曾递来给我,也到我家来当场做给我。那云吞有红、绿、(本)三色。馅来自广东(没进过冰箱的鲜,广东人),皮子是他自己擀的,味道自然是十二分的好。李强说:为保鲜,他如今是将现杀的猪,制成馅,冻起来,再发到全国各地去。

广东人口中的云吞,就是上海人所说的馄饨。想那馄饨,真是好东西。以和面,再切成块,擀成薄皮,适量的荤、素馅料,经煮、蒸或炸供食。馄饨上桌,一口咬去,皮及馅料俱美。而馄饨的过程,又使人有参与的乐趣。有人说:“南方馄饨北方饺”,以为饺子皮厚实,合北方壮实大汉的口味。而馄饨皮薄,为纤细的南方人所青睐。其实不然,馄饨初见于汉代,到南北朝时就已经普及,有天下通食之称,由唐代李济翁《资暇集》有“馄饨似象浑沌”而得名。明代方以智《通雅》说得更明:“馄饨本浑沌之转,鹘突亦浑沌之转……近时(馄饨)又名鹘突。”如今,山东的一些地方还将馄饨叫作“鹘突”,即糊涂、面糊涂。而“饺子”实际上是“交子”之意,即一年之初,在交子时(晚11:00-凌晨1:00)所食。一是浑浑沌沌、糊里糊涂之意,一是明明、清清楚楚交子时所食,这在文化背景和哲学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说糊涂未必真糊涂,以为清楚的未必真清楚,这可能是馄饨比饺子略胜一筹之处。

上海曾经有一家“长安饺子楼”,那里有据说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过的108饺。此说是否属实,待考。但历朝历代有著名的馄饨,却是记录在册的。唐代韦巨源拜尚左仆射,在家里款待唐中宗的《烧尾宴食单》中有“生进二十四气馄饨”,是做成式、馅料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种馄饨。元代陆友仁《砚北杂志》云:“一日作馄饨八枚,邀知府早食之。其法每枚用四两,名为半碟红。”按十六两制,每枚用四两,两枚即有半。一人四枚吧,光用就有一之多。这“半碟红”巨无霸似的特大号馄饨真夠吓人的。元末明初的大画家倪瓒(云林)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还有一小节“煮馄饨法”详细记述了馄饨的制作过程:“细切臊子,入笋米,或茭、韭、藤皆可。以川椒、杏仁酱少许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用真粉末擀薄用。下煮时,用沸打转下之。不要盖,待浮便起,不可再搅。馅中不可用砂仁,用只嗳气。”

馄饨作为天下通食,人皆之,别名也极多。江西一带称之为“清”,因为下馄饨的必清。江西东部靠近浙江的玉山县更将其唤为“便食”,该县洪玉才所创制的“老四便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湖北称馄饨为“面”,江苏淮阴地区称之为“淮饺”。还有,四川称馄饨为“抄”,谓其状如抄之人。广东称之则有一美名为“云吞”。这一美食自唐代便传入岭南,唐代《群居解颐》说“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十月,但率以扇一柄相遗。”中以馄饨为题:“故俗云踏梯摘茄子,把扇馄饨。”广东云吞多用猪,故又名鲜云吞。除沿用古俗皮薄清外,还因采用全液和面,重力压至均薄而有韧,食时有“弹”之感。广东云吞和面共煮,又称“云吞面”;炸云吞至熟,可做肴的,称“锦卤云吞”。

作者:江礼旸

部分图片由李强提供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