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咥一碗热米皮

时间:2018-08-20 19:36:56 来源:新华网作者:银川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一碗美味米皮。

王艳菊夫妇正在制作米皮。

在银川市区西门桥向东300米处,有一条全长不过1000米的西桥北巷,这条巷子从来都不缺美食。到了下班高峰期,几乎每家店都有不少人,其中一家汉中米皮尤为受欢迎。不论寒冬盛夏,一碗红彤彤、亮亮,颇有嚼劲的米皮,是不少银川人的心好。

来自汉中的正宗米皮

的凉的,还是带走?”对话之间,一勺米浆已经上了笼布,旺火一催,两三分钟,米皮迅速出锅飞上案板,将切好的米皮码在垫有豆芽和调料的碗里,浇上秘制的,就可以上桌了。和很多美食一样,米皮讲究的也是现现做。

店主王艳菊今年56岁,来自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镇,那里是米皮的发源地。在当地,米皮是一道经典的早餐,咥(die,陕西方言意思)一碗腾腾的米皮,一天才算真正开始。心灵巧的王艳菊,十几岁就学会了这门艺。在其他人眼中,米皮也许只是一道美食,但在她心里却是一种情结。

父亲说,上世纪50年代,米皮是用来招待贵客的,普通人家不起。到我记事起,这道美食已经摆上寻常百姓的餐桌,那时候家里有一口老石磨,我和兄弟们经常帮母亲磨米浆。”王艳菊着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乡,米皮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而生意火爆的米皮店,一般不到中午就卖完了。

2013年,王艳菊和丈夫来到银川,在西桥北巷开了这家米皮店。

是否地道关键在于原料

如今,在王艳菊的店里,每天从中午到晚上8点,不论是否到了点,前来米皮的人都络绎不绝。采访过程中,王艳菊经常要停下来招呼客人。不过这样的情景,在刚开业时看不到,那时候客人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好奇驻足的“观众”。“大家看我家摞着一层层的笼屉,以为我们家是蒸子哩。”她着说。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八层高的笼屉里蒸的东西叫米皮。“刚来银川时,用本地大米做出来的米皮容易碎,没有韧。后来发现问题出在米上,银川的米好,但生长周期长,含量高,比较,做出来的米皮没有力度,做米皮要用早稻。”王艳菊说。

在老家,为了做米皮,王艳菊家里也曾种过早稻。每年4月1日进温室育苗,一周后去秧田里种小苗,一个月后,再将小苗移进大田。9月初稻子丰收了,杂交稻一亩地产量一千多,而早稻只能收七八百

现在,王艳菊在银川每天能卖出400碗左右的米皮,说到底还是因为用早稻做出的米皮地道。每隔一段时间,王艳菊都会托老乡从汉中运三四吨大米到银川,自己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储存大米。

每一步都考验上功夫

从1993年开始,王艳菊就开始在老家做米皮,这一艺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汉中人做米皮的方法大致雷同,但却各有各的味道,本地人米皮只要一动筷子,就知道店主是否用了心。

记者看到,王艳菊店内的厨房放着几个桶,桶内盛放的刚淹过大米,待大米泡“透”,就可以研磨成米浆了,这个过程特别考验蒸米皮人的艺。“多了米浆稀薄,少了米浆稠,泡的时间不够米浆不够细腻,这些看似简单过程都只有熟练了才能掌握,要不蒸出来的米皮就没有那么软糯和劲道了。”她说。王艳菊有自己判断标准,她用搓大米,如果大米容易断而且中间不再晶莹剔透,就是泡好了。

做好了米浆,就可以上笼蒸米皮了。等米皮出锅后,王艳菊迅速均匀地抹上烧熟并冷却了的,然后将米皮对折两次,再用刀将其切成一条条的色米皮条子。懂米皮的人都知道,一张米皮顶多切4刀,除了寓意“四季健康”外,还因为过细的米皮起来会缺失那种特有的风味。

绝配搭档豆腐

“姑娘,先喝一口豆腐里的浆汁,再米皮,然后用面皮汁拌豆腐,那才香!”一位客人点了一份米皮和豆腐后,王艳菊提醒道。其实在汉中,米皮和豆腐是不能分割的套餐。

她说,这个豆腐还是最好的解酒,要是天喝了酒,第二天起来去店里喝一碗豆腐肠胃会立马缓过来。做豆腐的关健在于点豆腐,点豆腐用的是雪里蕻腌制过的酸浆,与普通豆腐制作使用石膏不同,用酸浆点出的豆腐不仅质细且无苦涩味。

“在制作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火候和点浆的时机,不然做出的豆腐不是太老就是太嫩,或者量过少,浪费豆浆。”她说,在煮豆浆时,开始用大火,待即将开锅时,将火压小,改用文火加,等豆浆刚刚小开时,就开始倒入酸浆,并且要一边倒,一边用勺子搅动豆浆

同时,还要仔细观察豆浆变化,一旦看到有均匀的小豆腐出现,立即停止倒酸浆。只轻轻用勺子在豆浆的表面连续划圈,使小豆腐不断聚拢凝结成大块的豆腐团,直至锅内除豆腐团和清外再无豆浆时,豆腐就做成了。

豆腐吸纳了浆的酸、豆的香,再加入面皮汁的,这种味道让不少银川人百不厌。”王艳菊说。(记者闫茜实习记者童彤文/图)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