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对一枚肉馒头的执念

时间:2018-06-01 21:16:39 来源:新民晚报作者:馒头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有时会想起几十年前的下午,我们一群正在长身体孩子赶到丰路一家店的门市去买最后几屉的。我会迫不及待地贪婪地咬开馒,刹那间那汁奔涌而出,顺着指流淌下来,我连这都舍不得,用追逐这滚烫的汁。这个世界在这个时间点对我而言就只是这个了。

上海人把有馅料的面制品称为馒,也就是北方人所说的子。北方人把没馅的面制品称为馒,比如山东人的高桩馒上海人则称为淡馒。这个称呼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互相调侃的了。不过深究历史,上海人倒是保留了宋代的习惯,参看《东京华录》,那时开封人也是把有馅料的面制品称为馒的。甚至海上丝绸之路的流风所及,土耳其的一种带馅的制品的发音和馒也是相近的。

我一直认为上海的好过其他地方,比如什么不理子之类,纵观全国,只有在上海的以纯为馅料却不以馅料的酱料来取胜的。正宗的上海鲜乃是,不加和葱,只用,姜末调味馅呈荔枝丁,三肥七,皮不可过薄也不可过厚,以汁浸润皮子厚度一半多为佳。

馅就意味着馅要新鲜,必须是当天的气猪天气或者放的时间略长,就有猪的腥味,也就是上海人嫌弃的夹气。这样一来,好的上海的的供应是有时间限制的。我和小伙伴们如果赶得晚了,店的就售完即止了。

1995年我从北京回来,注意到了上海出现了一种馅料的叫天山大,之后芭比馒连锁开遍上海。我也是看着家楼下的吴苑家的馒馅料颜色变成浅红的。而如今满街的子都是一口浓浓的,重重的葱姜掩盖了猪的好坏和新鲜程度,腻,口渴。渐渐的我也开始了,这个点心退出我的生活

我的沪籍员工也把称为,其实有时我也这么称呼。这个城市高速膨胀,小的细微改变恰恰就是人口组成结构改变的缩影。突然一天,我决定做个测评。出乎意料的是绿杨村的居然是深红色的。北万新和富麦虽然是浅色的,毕竟还是加了生抽,但都算不上馅的。德兴馆的倒还是的,然而一口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没咬到馅,满口干呼呼的馒皮,仿佛了一口淡馒

我真的有些沮丧,我想我很难再到当年的了。有些事居然很就变成了回忆。年轻人常说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出生的人身处金时代,是幸运的。我们的确需要感恩,但我们当时真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妙不可言的年代,如果我们知道,我想我们会更珍惜当时我们不曾当一回事的人和物。等现在回看来,那些不成为人生目标的东西却是最值得珍惜的幸福。(俞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