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巧治“口甜”

时间:2018-05-10 14:26:15 来源:大象医友会作者:佩兰点击:

导读:中医各家巧治“口甜”2018-05-10 14:14 来源:大象医友会口甜与脾瘅有个病人说,医生,我总觉得嘴里甜,喝药都不觉得苦,朋友说我有
扫描关注公众号

口甜与脾瘅

有个病人说,医生,我总觉得嘴里甜,喝都不觉得苦,朋友说我有可能得了尿病,可是我去医院检查又是正常的。我得的到底什么病?

你是否在临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呢?

其实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仅提出了什么病,还总结了得病原因,提供了治疗方法

帝内经素问·奇病论》里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口甜的病,内经名叫脾瘅。多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肥令人内,甘令人中满生湿,从而损伤脾的运化功能,治疗用佩兰(一味佩兰,又称兰)芳香化湿醒脾,除陈腐之气。

佩兰,平、味辛,归脾、胃、经。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一者,佩兰味辛,人了辛之品后,舌麻,味觉减弱,就不觉得口里这么甜了。

二者,佩兰化湿醒脾,解决口甜病人的大部分病机。

来了口甜的病人,我们可以在辩证的基础上加用佩兰。

口甜,即脾瘅病“乃湿气聚与谷气相搏,……盈满则上泛所致”,“当用省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这里的省就是指佩兰。

章虚谷和王孟英认为本证当分虚实论治。

章说:“脾瘅而浊泛口甜者,更当视其舌本,如红赤者为,当辛通苦降以泄浊;如色淡不红,由脾虚不能摄涎而上泛,当健脾以降浊也。”

王说:“浊气上泛者,涎沫厚浊,小便赤;脾虚不摄者,涎沫稀粘,小便清,见症迥异,虚证宜温中摄液,如理中或四君加益智之类可也。”

的口甜病人中,多与嗜食肥甘厚味有关。湿和痰最多见。少部分是寒湿类型的,脾虚湿盛类型的,脾肾阳虚类型的。

如万友生治口甜症:

胡某,男,31岁。患口甜症,半年不已,终日口泛甜味,小便赤,夜寐不安。

1969年9月4日初诊,投以佩兰叶15克,连5克,栀子10克,术15克,云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连服10剂,口甜基本消失,仅在后稍觉口甜而已,小便转清,夜寐渐安,守上方再进5剂而痊愈。

此例口甜半年不已,小便赤,夜寐不安,属脾胃湿浊气上泛的实证,非脾胃不摄的虚证,故用省(佩兰叶)芳香化浊为主,并佐四苓散以祛湿连、栀子以清,连服10剂而口甜基本消失

刘宏阳治宋某,女,49岁,主诉节因多几块后,一直自觉口中甜腻,而不知食物之味甚至连服也觉不出其苦味。察其舌质略红苔厚腻,脉沉略数。

据上述认此证为脾瘅,属于湿,处以佩兰,泽兰,栀子各10克,煎频饮。4天后,即诉其已有改善,口中已知物之苦,又继以上10剂续服,10天后病人诉其口中甜腻已去。

再来看一些医家关于口甜的治疗经验

(1)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脾则口甜,用泻散加佩兰。

(2)唐容川《证论》口甘是脾,口甜用甲己化土术,甘)加天粉、茵陈、芩、石膏

(3)清·何瑶《医碥》口甘是脾,用芍,栀子,佩兰,天粉,连治之。

(4)《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口苦掐侠溪,口咸按涌泉,口淡足三里,口甜阴陵泉,口酸摩下脘,口涩点劳宫。

关于这些经验的运用,论坛的李玉新同道就曾用泻散加苍术三剂治好了同事的口甜证。当然这也是湿的症候。

还有一些辩证寒湿或脾虚湿盛,用健脾治疗,有的辩证用参苓术散治愈,有的辩证用七味术散,理中丸等加减治愈的。

最后附上叶天士老师的医案共同学习

《临证指南医案》卷六 脾瘅

某 无形气伤。邪蕴结。不饥不食。岂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

川连 淡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

某 口甜。是脾胃未清。宜用温胆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

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症。又当宗大半夏。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缓。肥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

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甘肥生内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能散气。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百居。由大象医友会校编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