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人一天的“吃货”生活,既涨知识又解馋

时间:2018-04-14 08:05:44 来源:上海崇明mp作者:崇明点击:

导读:崇明人一天的“吃货”生活,既涨知识又解馋2018-04-14 07:46 来源:上海崇明mp“吃得精光,直到西方”“吃吃讲讲丈人家”“有吃勿
扫描关注公众号

得精光,直到西方”

讲讲丈人家”

“有三”

饱喝足,万事下落”

崇明把煮称之为“烧

把烧称之为“烧小

崇明人过去虽然比较贫困,但是也强调一日三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谓“一日三餐勿断档,状元不做也无妨”的民谚,意为人生在世能保证一天有三顿东西,即使不当状元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崇明人的一日三餐和别处一样,或两干一稀,或两稀一干。两干一稀是早为稀,中、晚为干;两稀一干是早、晚为稀,中为干。所用粮食则以玉米(读作“杜米”、元麦为主,辅之以山芋、高粱、小米等杂粮。民谣有“玉米柄,越越得劲”、“咸瓜老麦来淅沥复”(淅沥复:喝声音)“十山芋九屁,还有一全是皮”(指山芋了不耐饥),“高粱圆子幽幽,一冷呒”(一冷,指冷了以后)之说。

* *

崇明人把(无论喝稀干)一概称之为。在崇明地区流传的“未曾总算早,未讨老婆总算小”这一民谚中,“未曾”指的就是“未曾”。说是,实为喝也有多种之分。以大米煮成的谓米,以玉米粞(这里应读作为杜米粞)或麦粞调入滚煮成的玉米或麦,在乡间更有把第一天晚上所剩的一古脑儿倒在一起加煮的,叫作咸酸。对于喝,民间亦有“不富,养爷不穷”的说法,意即喝的再多也富裕不起来,赡养老人不会穷到哪里去。

* *

崇明人把称之为点心。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称法?笔者以为究其原由,与崇明刚成陆时地广人稀有关。农民为了到远处去种生田(指新涨出来未经垦殖过的土地),常常日出离家,日落而归(这种种田方式崇明人称之为种走田)。中午时分,农民则以带至田或岸边的烧、面笃(一种以面粉煎摊而成的食物)等点心充饥果腹,权当中。久而久之,称点心的说法便延续了下来,因此也就有了“日正中心,单望(只盼之意)点心”的民谣。旧时,粮户人家(指有人家)点心的是米,因此有“米汁淘,三碗还嫌少”的民谣。而一般人家的大都是玉米和麦。偶有亲戚来访或逢年过节,才一点和米玉米或和米麦。一般客人或小孩锅底部分米多一点的,主人锅面上的杂粮居多的那部分,因此民间也有“穷人屋里备点心,玉(杜)米粞柄”之说。

* *

崇明人把称之为。此种称法缘起与崇明人把傍晚称作为“夜”有关。夜的时候,所当然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日落西山夜下来,两碗麦抬出来,孔克(放久了产生出来的异味)咸瓜搛一块,配福六福六(喝声)起来”便是旧时崇明人的真实写照。

除了一日三餐外,

崇明人的日常饮食

还有小点心和夜点心两种。

* 小点心 *

崇明人称小点心为“肴馔”,是指旧时夏日长时分,于下午三点多钟的东西。现在,崇明农村中有泥木匠来建造房屋时,仍有肴馔的习俗。民谣称:“营生勒拉里,肴馔勒拉架(橱柜)里”,“主家肴馔勿推板,师傅做来着地蹒(之意)。”“烧圆子着地滚,了营生不会停”。肴馔一般以烧、圆子(团)为主。让笔者感到惊奇的是,“肴馔”这两个一般只见于古汉语中的词,不知何故竟还在崇明人的日常生活使用,实在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 夜点心 *

夜点心是指半夜时分的餐饮,崇明人称之为“小夜”。“半夜三更了小夜,哪怕天亮勿闭眼”、“熬夜熬到三更天,了小夜才好眠”的民谣说明了小夜对于夜生活人的重要。

如今的三餐

随着时代的变迁,崇明人的一日三餐较之往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营养,穿讲漂亮,休闲讲相的今天,既有食大条者,又有牛奶者。再如,早已不是“三天齑(一种咸)豆瓣,两只踝郎里酥汪汪”“杜米粞柄,越越得劲”了,也不是“小麦、大麦,蛸蜞蟛蜞,筷伸得么尝一尝,筷伸得么汁呒得尝”了,相反,腻了大的人们常常为该什么而烦恼。而晚,人们更是把其当作一日三餐的重戏,入夜时分烧几个好,一家人围在一起边边谈。“老酒扳扳,闲话谈谈,报翻翻”,是人们忙碌一天之后放松放松的最好愉悦。

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崇明日常饮食习俗中的民谚民谣既为我们提供了当年沙洲民风民俗的见证,又为我们传承了语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它,能让我们重温一下父辈那个年代的生活。或许,它并不遥远,它还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信息来源丨崇明档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