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中的“数字”

时间:2018-10-31 15:12:03 来源:龙立新Aaron作者:用于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国古代,关于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味百而制九针”“神农尝百”与“伊尹制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使用物的起源。而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剂适应中医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剂之所以数千年延用至今,是因为该剂型组方灵活,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同时制法简便,以为溶剂,价廉易得,能迅速发挥效。

1.米:中医认为,米味甘平,有益气、养阴、功效,表面浮起的一层细腻的稠物——“米”,营养更为丰富,能健脾胃。此外,米还能增加乳汁分泌。

2.二陈: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易咯,恶心呕吐膈痞,肢体困重,或眩心悸,舌苔滑或腻,脉滑。临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胃炎、梅尼埃病、神经呕吐等属湿痰者。

组成:姜半夏、陈皮、茯芩、甘生姜。为除痰主方,兼能理气,祛湿和中。如顽痰胶固,可加胆星、枳实,名导痰;胆虚不眠,可加竹茹、枳实,名温胆

3.三仁: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证。恶寒,身重,肢体倦怠,面色淡不饥,午后身,苔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者。

组成:杏仁、蔻仁、苡仁、厚朴、半夏、通、滑石、竹叶。为清化湿主方,用于湿温身,渴不欲饮。

4.四君子:中医方剂学。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脉虚数。临常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组成:人参、术、茯苓、甘。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

5.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证。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甚则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肿、泄泻。舌苔,脉浮或浮数。临常用于治疗肾炎、肿、肝硬化腹、心源肿、急肠炎、尿潴留、脑积等属湿内停者。

组成:茯苓、泽泻、猪苓、术、桂枝。为利湿主方,用于小便不利,饮吐逆。无寒但渴者,可除去桂枝,名四苓散。

6.六味地丸:中成名。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功效。用于肾阴亏损,耳鸣膝酸软,骨蒸潮,盗汗遗精,消渴。

组成:熟地、山萸、山、茯苓、丹皮、泽泻。为养阴主方,用于肾亏乏,遗精等症。虚寒者可以加附子、桂,名桂附八味丸;内者,可加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桂,名七味地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7.七气: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四十六。具有和顺三焦,消化痰饮之功效。主治脾虚腑秘泄不常,昏,舌干眼涩,食后多胀,肢体倦。

组成:人参、茯苓(去皮)、术、甘(炙,锉)、诃黎勒(去核)、连皮大腹(锉)、豆蔻仁各一两。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