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川味“麻婆豆腐”,道尽“粉颈红颜”的“自强史”

时间:2018-09-08 00:20:34 来源:每日轻食作者:巧巧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麻婆豆腐,川味小,嫩滑鲜活,麻爽口。作为一道成本不高的开胃,它最开始在民间流行,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现在已出落成"能登大雅之堂"的川味翘楚。它的足迹不止遍布整个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它就已经远渡过重洋,在国际餐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麻婆豆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要追溯到清朝时期。据说,当时在成都,有个叫做"万福桥"的码,这里作为路要道,整日船来船往,商贾雇佣的下人和当地码工人、夫云集。在码不远处,有一家袖珍小食馆,小食馆的主人竟是两个"弱女子"。在当时,人们的传统封建观念十分浓厚,觉得女子本该是"一门不出,二门不迈,深锁闺阁",所以对小食馆由"两个女人"来打理,很是费解。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致使两个"弱女子"不得不来抛露面呢?这里还有个悲伤的故事。话说,温家有三子四女,七姑娘小名巧巧,生得天生丽质,又聪敏过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脸上长了几颗雀斑。巧巧姑娘长到十七岁那年,便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做木材行的陈公子。两人成婚后,琴瑟和谐相亲。但是,好景不长,陈公子和巧巧因歹人从中作,和婆婆翻,小两口单独分家出来住。

分家后,陈公子摒弃了旧业,到几里地外的"马家碾",在一家做生意的榨房里谋了个工人。不久,因为其勤实干,又有见机,很被升为管事的掌柜。因为这位陈掌柜待人亲厚,又能处处体恤穷苦人的艰难,所以很受下面伙计的拥戴。于是,伙计们但凡有进城路经陈家时,总都要捎带一些食或其他小物件给巧巧,就当是对陈掌柜的回报。

这时,巧巧的小姑也因和兄嫂不和,搬出来和巧巧住,两个女子便做些针线活来挣些零。本来这样下去,生活得也还不错,可偏偏天不遂人愿,不久后陈掌柜便在金堂翻了船,殒命在马家渡。由此,巧巧和小姑的生命中,迎来了最大的转折,两人的生活陷入拮据。温家和陈家此时也曾出面来接人,但两人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生活,不愿再回去。

为了维持生计,姑嫂两人决定自强,于是经营起"小食馆"来。小食馆因为收费合理,给的量也很足,味道又可口,所以很便打出了知名度,许多码工人、夫都纷纷前来用餐。这天晚上,就在店铺要打烊的时候,来了几个饥肠轱辘的客人,因为附近找不到的了,买也来不及了,所以巧巧姑嫂只能将就着来做这一顿

巧巧略微思索后,把豆瓣细细剁碎,把豆豉拌进去,两者混在一起爆炒。又加了少量汁,又把已经切成块状的嫩豆腐放入,添加了调料末,最后起锅的时候,再把一勺椒面和椒面均匀铺洒在表面。至此,她自己也没有把握这盘能不能合众人的胃口。但条件限制,也容不得他们挑剔。上桌,几人开,才尝到那一碗"大杂烩"的豆腐,几人便纷纷称赞。很,几人就将桌上的一扫而光。

有了这一段经历后,巧巧便故意试着来做这道,不想这一尝试,便成就了"麻婆豆腐"的百年历史。巧巧的尝试,收到了广大食客的追捧,食客们把这道亲切的称呼为"麻婆豆腐",一来是说巧巧脸上有雀斑,而来是指这道是麻味的。今天,"麻婆豆腐"经过不断改良,味道越发精美,是当之无愧的川味小之首。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