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老味道:邹城清真馓子

时间:2018-09-04 22:26:12 来源:济宁新闻网作者:邹城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一碗糊,一把馓子,是济宁人最喜美食之一。馓子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以及制作工艺呢?为什么邹城的米家制作的馓子,如此的受欢迎?今天将带您探寻济宁老味道,品尝酥脆的邹城清真馓子。

搓成玉数寻,碧煎出嫩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这就是大文豪、大货苏东坡中的馓子。

馓子色泽亮,层叠陈列,也被称作“环”、“寒具”,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称为“寒具”,传说是为了纪念春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而发明的一种食物,因为纪念介子推而有了寒食节,过去在寒食节期间厨房不能用火,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提到最古老的馓子,相传用馓子来招待君王的魂魄,可见其美味。在李时珍的《本纲目》中也有它的介绍:“以糯粉和面,入少,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馓子在我们济宁人的记忆里,绝对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记忆中的馓子到底什么样子或者什么法,有人说用撒在馓子上是无上的美味,有人说拿馓子泡在里才是正宗的法,还有人说用馓子卷在单里才是最最让人怀念的味道。馓子,几乎伴随了济宁人的成长

在邹城的西关街上,有一家清真米家馓子,被列为了邹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家制作的馓子,没有店面,没有摊位,就在家里炸,不等炸完就已经全部预定或者售卖出去,去晚了,绝对就没有口福了。那么这米老师制作的馓子,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米怀平,是这家馓子作坊的主人,艺也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到他这一辈,艺更加精湛,将邹城的清真馓子做到了极致。据米老师介绍,馓子也是回族的一种重要的代表,俗语有“点心香,回乡馓子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一说。在以前,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做出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

早在米怀平的祖辈,就世世代代做馓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美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中,馓子的制作辛苦而繁琐,经济效益并不高,米怀平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不愿意接这门家族艺。

怀着一种家族的担当和传承的情怀,逐渐的,米怀平把米家馓子作为了毕生的事业,但是,一种传统小的传承和经营并不容易,几度都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正式由于米家的这种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处事方式,再加之米怀平炸的馓子,原汁原味,又技艺精进,如今他家的馓子,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求之不得的风味小,但米怀平从未因此而放松过对艺的把控。

馓子在我国是一道极为普遍的食品,南方的馓子多以炸米面为主,北方的馓子多以炸麦面为主,而且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不同风味的馓子门类,种类之多让人一时无法算清。而邹城米家的清真馓子更是与众不同,是独特的细条馓子,脆酥焦香,做法上虽与其他地方的馓子看似无异,但是内在的功夫实在是让人学不来的。

每天早晨,米怀平一家进行第一项工作就是和面,与其它的面食工作不同,邹城清真馓子,必须要工和面,用不得半点机械设备。

,和面,和好的面需要放置静静等待一段时间,叫做醒面,然后才能开始下一步工序。而接下来的工序,都需要米怀平夫妻二人才能完成。首先要用刀将面切成条状盘在容器中。

如此反复工作反复醒面,此时的面,已经成为了比较粗的条状,然后接下来的步骤,更加关键,叫做搓条。

将盘好的面条一根一根的用搓出来,转进另外一个容器中,成型的面条非常细嫩,如果用直接拿起来便会断掉,但是在专业人士中却变得柔韧有余,任凭他们怎样拿捏都不会出现断条的现象,着实神奇。

下一步的工作,也是最后一步,就是炸馓子了,米怀平家的清真馓子炸制,有一个坚持至今,反复改良多次后又不得不回归的传统做法,那就是必须用地锅烧火加鏊炸制。

炸馓子需有两人配合,操作甚是别致,米怀平的,抓住面条的一端很的缠绕在上,然后接着缠上几圈,像是缠毛线球一样,最后将缠好的面条团套在一双筷子上,用筷子面条团拉开放入锅中炸制,入锅后面条团立刻膨胀变形,而炸制馓子的人更是要眼疾,根据颜色变化立刻转腕,让馓子扭一下“”,定型之后便可以任期在锅中飘荡,色泽金之后捞出沥干,最后摆放冷却,就成了我们所常见的馓子了。

人都说美味是有记忆功能的,经久不忘。美食于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回忆。而作为一种美食制作者,他们传播情怀,更要求自己深入其中,乐在其中,心无旁骛。而朴实的米怀平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对于这门传统到接近无人问津的事业,他准备一直坚持下去。(卢德斌)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