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无穷的黄荆

时间:2018-08-12 15:36:03 来源:金風白露作者:草药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仁和铺贴】

荆,台州人叫荆柴,有些地方叫蚊子柴,取其燃烟能薰走蚊子意思,两广地区叫五指柑或布荆,属于马鞭科牡荆属植物,这个科的植物特征是:单叶对生茎具棱,常无托叶叶对生。序穗状或聚伞,萼杯状果宿存。冠合生45裂,雄蕊4枚为二强。子房上位两心皮,坚果成熟才分离。有个成语叫“披荆斩棘”,里面的“荆”就是荆,“棘”指的是山间的酸枣树,以及其他带刺的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荆,太多太常见大家就觉得它不值,在中里面的地位跟我们平民百姓一样,所以人们还常用“荆钗布裙”来形容贫贱但真妻子家里穷,买不起金银首饰,就用细细的荆条制成簪子,来别发。荆有五叶和七叶之分,五叶的多,七叶的疗效好但极难找,真是物以稀为贵啊。以前搞双抢中午太晒了,大家就在田埂边上割几根荆拧一拧弯成圈,套在上当帽子,既遮阳又祛暑。在都是烧柴火的年月,砍不到檵木柴(金缕梅科檵木)的时候,也砍荆或挖荆的根来当柴烧,荆虽然有股子香味,烧起来却很且烟很多薰死人,所以一般不得已的情况才拿它当柴烧,但有感冒的人薰一次也就好了。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外伤出了直接嚼几片荆叶变成色的糊状即敷在伤口上就可止感冒也将荆叶熬喝,有痧症将它的弄来碾碎服下即好,在农村似乎大家都知道点荆的用法。我们家更是喜欢用这味,那会儿我还小,村里的小孩中耳炎了,我爷爷就让我去找那七片叶子的荆,和其他的几味在石凿子里樁烂外敷于耳前耳后,急的两三天就好,最多一周也就痊愈了,现在我明爷爷是用它来解表,把疹子发出来。有一次给一个病人治疗关节,她丈夫告诉我一个续筋接骨的方子,说是他一个朋友家的祖传秘方,就一味效果特别好,我问他什么?他凑到我跟前轻轻地说:是荆根二重皮,用它住断处两三天即好,并嘱咐我千万不要轻易告诉别人,我没有试用过此方,但按荆的此方疗效应该可信的。在二战的时候,荆还曾部分加工出口,销至古巴,供华侨作叶用,为防治感暑发,食滞吐泻良

荆的叶最常用,其实它全身都是宝,根、子、茎沥都是很实用且疗效好的材。叶凉、味辛、苦,用来解表杀虫,可治风寒感冒、发、痢疾、疟疾、淋、肿、疸、癣、中耳炎等病;果温,味辛、苦,能顺气健胃,止咳喘,可治胃脘胀、寒喘、吸虫病等症;根平,味甘、苦,祛风止,可治风湿、惊痫、肝炎等病;取荆粗茎一段,以火烤中段,两端则留出荆汁,即为荆沥,荆沥凉,味甘、微苦,清,除烦,利痰,化痰功效比竹沥有过之而无不及,能食者用之,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可治灼烂发小儿急惊风、精神分裂症、中风不语等病。括起来就是:荆味苦辛平,界标发汗关节腹泻痢疾疳积病,胃吞酸喘咳灵。

关于荆,历史上最全最准确的记载,见于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本经集注》:“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年久不樵者,其树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叶如榆叶,长而尖,有锯齿;五月杪间开成穗,红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膜皮裹之。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青、赤二种,青者为荆,嫩条皆可为莒囤。古昔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还记载有牡荆实曰:“苦温无毒。除骨间寒,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荆叶,苦寒无毒。治久痢霍乱转筋,淋、下部疮,湿匿薄,主气肿满。其根,味甘、苦,平,无毒。煮服,主心风,风,肢体诸风,解肌发汗。有青、赤二种,以青者为佳。”

唐陈藏器《本拾遗》云:“荆木取茎截,于火上烧,以物承取沥,饮之去心目眩,心漾漾欲吐,卒失音,小儿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

明李时珍《本纲目》载荆沥曰:“除风,开经络,导痰涎,行气,解痢。”

清赵寅谷《本求原》载五指甘(柑)曰:“甘苦温无毒。治小儿五疳,煎浴散身骨肿;止呕泻;同米炒淬饮;洗瘀疥毒,治沙屎虫食烂,用叶擦或火烧薰。”

《贵州中名录》载荆:“果实祛风,除痰,行气止。治感冒咳嗽,哮喘,风痹,疟疾,疝气,胃,痔漏。根祛风除湿,理气止,截疟,驱虫。治感冒,咳喘,风湿,胃疝气,疟疾,蛲虫病。叶解毒清,利湿。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疸,风湿,跌打损,疮痈,疥癣。”

人们也将荆用于农业生产和除四害(蝇、蚊、蛆、孑孓)。现代陈立卿《广西中兽医植物》载牡荆曰:“治牛泻症(红痢)。”又载荆曰:“治牛臌胀症,泻症,风湿症,软症,喉风症,痢疾(红痢),泻症(红痢),难产,臌胀症(食舌毒),症,胀胆症。并可治牛霍乱症,伤寒症,炭疽,气肿疽,猪丹毒。”

客家布惊——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山里山外,村道路尾,屋前屋后随处可见一种四季常青的灌木,其味道独特,生命力极强,任火烧泥埋,采伐蹂躏依旧茁壮成长。因其有布散风惊,治风湿,被客家人称为布惊;又因其能驱赶蚊子,亦被称为蚊惊树。

布惊与客家人迁徙史颇有渊源,据野史记载:唐末藩镇纷争,中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且瘟疾盛行,无医少。汉族客家祖先,为避战祸,求活计,多举家南迁,颠沛流离,饥寒苦累,伤病缠身,遗尸荒野,骨道旁者众。有一饥病交迫,奄奄一息者倒在路边茂密之灌木丛下,饿使其随采灌木嫩叶及果实充饥,少倾,渐觉神清气畅,腹涨腹亦渐失,甚奇,犹见满身奇,未招蚊蝇,思此物或有驱邪之功,遂折枝为垫,并取嫩叶入口嚼烂敷于疮口糜烂处,顿觉去,更为惊喜,遂采而携之。遇呻吟之病者,必慰之曰“不惊”(不用怕),施治之,愈者无数。众问此而不知其名也!只知病者得此便“不惊”,可保康复。客家后人一直谓之为“不惊”。“不”与“布”音同,后人俗称为“布惊”

布惊的学名叫牡荆,它能治小儿惊风、解暑气、去痧疾,尤其是七叶的布惊能治风湿。说布惊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全身是宝一点也不为过,在客家女子将近生孩子之前都会挖一些布惊和枫树晒干,等到月子的时候用这两种植物冲凉,以防月子后的风湿抽筋。每到布惊结果之时,就会有许多客家人采摘布惊,然后晒干缝制成,给刚出生小孩安眠去湿之用。此外,摘布惊枝叶煎洗身,可以治皮肤病,摘其嫩叶擦身子可治癣疥。每到夏天蚊子到处猖狂的时候,在围龙屋居住的客家人就拿晒干的布惊放置屋内燃烧,布惊的味道在屋内四处弥漫,蚊子闻味而逃。

端午节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心灵巧的客家女都会砍一大把布惊,然后将其晒成八、九成干后,把其烧成“地灰”(木灰),再把这些布惊灰收集起来,用布滤成干净橙色的布惊灰,加之于糯米上,蒸粽子时布惊的独特香味和粽子叶、糯米混合一起,顿时香味四溢,让人胃口大开。而在客家人的眼里,布惊不但是粽子的特殊添加剂,也是客家酿酒的好帮清洗发酵的酒缸时,在酒缸倒入后,把新鲜的布惊枝和思茅绑成一扎,用来刷酒缸,刷完后把倒掉,等酒缸冷了后再把拌匀了酒的“酒”放进酒缸内。而“酒”放进酒缸后,要把它整平,并在其中间挖一个小湖,把扎好的新鲜布惊叶树枝和思茅放在上面,就能保持酿酒的鲜美度。

如今,广大的农村中,布惊依旧和客家人朝夕相处,善于采集的客家人,已经把布惊当做传统之一,并在新的研发中,不断拓展着布惊作用

荆叶

【异名】蚊枝叶(《生备要》),背叶(《岭南采录》),姜荆叶(《湖南物志》),埔姜叶(《广东》),姜子叶(《农村常用册》)。

材基源】为马鞭植物荆的叶。

味】味辛;苦;凉。归;肝;小肠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化湿和中;杀虫止。主感冒;伤暑叶泻;痧气腹;肠炎;痢疾;疟疾;湿疹;癣;疥;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洗;或捣敷;或绞汁涂。

【附方】

1、治感冒荆叶一两,路边荆一两,葱,姜各二煎服。

2、治中暑呕吐、腹、腹泄:荆叶二两,红蓼二两,生半夏二两。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豆大。日服二次,每次二

3、治痧气腹:新鲜荆枝嫩叶、新鲜蓼枝嫩叶各一两(切碎),吴茱萸三(研细)。同捣极烂,做成条状锭子,晒干。用时取锭一,凉磨服。

4、治趾湿癣:鲜荆叶适量,捣汁涂搽或煎洗或捣烂放趾间夹一晚。

5、治治疟疾:荆叶六两,煎取浓汁一碗半服(发作前四小时服一半,二小时服一半。寒疟或体弱不适用)。

6、治毒蛇咬伤,满身红肿发泡:荆嫩,捣汁涂泡上,渣盫咬处。

7、治外伤、犬及蜈蚣咬伤荆叶二至四两,捣烂,擦、敷患处。

8、治红丝疔、流火(淋巴管炎):荆叶5,威灵仙5,七叶一枝5,生栀子根5,上四味浸酒5两搽患处,每小时擦1次。

9、治外伤:鲜荆叶(不拘多少),捣烂敷患处则效。或荆叶、大枫树叶,二味晒干研末备用,撒伤口良效。刀伤流不止的话,用荆叶、午时合(豆科排树)、生地、葱根、酌量共捣烂贴之,七日后痊愈无痕。

10、治足底石硬(因赤足远行为沙石触伤足底而起,甚者化脓):鲜荆叶2两,火炙半生半熟,立即乘擦患处则效。

11、治丹毒:鲜荆叶不拘多少,洗净,和捣烂敷患处。并内服:荆芥1.5,防风1.5,升麻8分,甘4,木通3,连翘3,赤芍2,元参3,生地3,银3,灯芯5条,煎内服。

12、薰蚊:荆叶、蓼、艾蒿晒干研末薰烟。

【各家论述】

⒈《救生苦海》:治九窍出,捣汁,酒和,服二合。

⒉《本求原》:洗癣疥恶毒。

⒊《岭南采录》:治小儿五疳。煎浴身,散,消疮肿。和米炒淬饮之,止吐泻。⒋《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气肿满。

⒌《贵州民间方集》:治痢疾,淋;利,治浮肿疸。

⒍《南宁市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⒎《农村常用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荆子

【出处】《纲目拾遗》

【别名】布荆子(《本求原》),金子(《浙江册》)。

【来源】为马鞭植物荆的果实。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搓下,晒干,扬净。

味】辛苦,温。

①《木便方》:"苦,温。"

②《南宁市物志》:"辛,温。"

③《广西志》:"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痰,行气,止。治感冒咳嗽,哮喘,风痹,疟疾,胃疝气,痔漏。

①《玉环志》:"消食下气。"

②《木便方》:"养肝剧窍,坚齿,聪耳明目。止带浊。疗风痹,颓疝。"

③《广州植物志》:"祛风、涤痰、镇咳。""用代叶,有解暑之功。"

④《南宁市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⑤《四川志》:"养肝除风,行气止。治伤寒呃逆,咳喘,食滞,小肠疝气及痔漏生管。"

用法用量】内服:煎,1~3(大剂0.5~1两);或研末。

【附方】①治伤寒发而咳逆者:荆子,炒,煎服。(《古今医鉴》荆散)

②治哮喘:荆子二至五。研粉加适量,一日二次,冲服。(南京《常用中》)

③治肝胃荆子研末,和粉作团食。(《纲目拾遗》)

④治胃溃疡,胃炎:荆干果一两。煎服或研末吞服。(南京《常用中》)

⑤治膈食吞酸或便秘荆果实五煎或泡服,早晚各服一次。(《农村常用册》)

⑥治痔漏之管:荆条所结之子(炙炒为末),五一服,拌,空心陈酒送服。(《纲目拾遗》)

⑦治痘疹空壳无浆:荆子(炒为末)一,酒浆调服:虚者,人参加酒浆二、三匙。(《痘疹仁端录》荆散)

荆根

【出处】《木便方》

【来源】为马鞭植物荆的根。2月或8月采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味】味辛;微苦;温。归心经。

【功能主治】解表;止咳;祛风除湿;理气止。主感冒气管炎;风湿痹;胃;痧气;腹

用法用量】内服:煎,15-30g,根皮用量酌减。

【附方】

①治疟疾:荆根一两。于发作前三小时煎服。(南京《常用中》)

②治风湿关节荆根一两,八角枫根一两,枸骨根一两。煎服。(《农村常用册》)

③治胃溃疡、胃炎:荆根一两,红适量,煎服。(南京《常用中》)

④治蛲虫病:荆根一两,切片,同甜酒炒至色,用两碗,煎至一碗,晚前服。(《农村常用册》)

【各家论述】

1.《木便方》:治心风,疳。

2.《分类》:治刀伤,止,并治愈症,盗汗。

3.《贵州民间方集》:镇咳,解,驱风。治惊痫,除风湿。

4.《民间常用汇编》:治风,肢体诸风,顺气。

5.《南宁市物志》:温经散瘀,解肌发汗。治感冒,疟疾,哮喘。

荆沥

【来源】为马鞭植物荆的茎用火烧灼而流出的液汁。

【炮制】夏、季取新鲜荆粗茎切段,每段长0.3-0.6cm,一放火中烤,从另一收取汁液即为荆沥。

味】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清;化痰;定惊。主咳嗽;痰粘难咯;小儿惊风;痰壅气逆;惊厥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50-100ml,小儿酌减。

【附方】

1、治小儿惊风、痰壅气促:荆沥、竹沥各半酒杯,生姜汁少许,搅匀喂服。

2、治烫伤荆沥调陈年山搽患处,日数次。

3、治痰迷心窍疯癫:荆沥、生姜汁、石菖蒲汁各等分,搅匀喂服。

荆枝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汇编》

【别名】金条

【来源】材基源:为马鞭植物荆的枝条。

味】味辛;微苦;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消肿。主感冒咳嗽;喉痹肿;风湿骨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烫,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关节炎:金条五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②治荆枝、荆芥、胡椒,煎服。

③治火烫伤成疮:荆枝,煅灰调香涂。

【各家论述】

1.《安徽材》:治疮,喉痹肿

2.《民间常用汇编》:解发汗。

3.《陆川本》:祛风,行,止消肿。治风湿骨浮肿

4.《南宁市物志》:涤痰,镇咳。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