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首歌代表了魔都美食,黑珍珠榜单有5家3钻餐厅,它主打本帮菜

时间:2018-07-20 14:32:23 来源:大众点评精选作者:上海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上海音乐人马海平在2016年4月发布过一首电子舞曲,名字叫《梅雨之城》——粘稠的鼓点似断非断,地跟湿的空气连在一起,合成器带来的背景音漫长而暧昧,犹如一副赛博朋克风情画,由上而下是绵绵梅雨、鳞次高楼和密集板楼。也许上海在春天更适合游览,但梅雨季节的上海却更暗合其城市格:摩登与复古、精致与市井交织地不明不而欲说还休,矛盾重重却又其乐融融,有腔有调。

地说,不少人对上海是有偏见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上海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排外、精明、冷漠、计较这些缺点是老生常谈;上海男人一度成为了“软弱”代名词,天天被拉到电视剧和小品舞台上“示众”;这两年互联网风潮席卷,《上海是杭州的后园》、《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等一批“上海衰落论”便开始风靡全网。

如果你跟上海人聊起这些事情,早已交出话语权的他们虽然颇有微词,大多数却表现得满不在乎。而是转身带你穿梭在高楼洋房之间喝喝,大啖雌雄清蒸大闸蟹、熟成蓝鳍金枪大腹,亦或是一碗浇着浓厚大肠的本帮面、一盘微脆底的生煎馒,眯两口绍兴老酒、勃艮第葡萄酒,等着你自己在得酒足饱之后感慨:“还是上海人会生活啊。”

大体而言,上海的餐饮发展有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上海开埠到解放前,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到现在。从“十里洋场不夜城”,到“计划经济大本营”,再到现在的“魔都”,食物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段上海餐饮史,记录的是细碎的寻常世相,背后展现的却是这座远东舞台潮起潮落的历史。

1 - 《夜上海》

1843年,上海开埠。商人们带着银锭、钞票、货物和厨子来到浦江畔,一时商贾云集,华洋杂处,灯红酒绿。著名星周璇在《夜上海》里描述到“华灯起,乐声响,舞升平”。

与此同时,八方美食汇集上海抢滩登陆,出现了“十六帮别申城”的盛景。

最早崭露角的是徽商带来的徽州,“重、重色、重火功”,豆腐刀板香盛极一时;随后,由于上海移民中苏锡人与宁波人最多,苏帮馆子譬如“得和馆”与“大鸿运”,和宁波馆子譬如“状元楼”、“鸿运楼”生意也十分红火;高端餐饮则是广东人的天下——民国著名食客唐鲁孙在《在上海》里记录:“海禁一开,广东人在上海的势力日趋雄厚,广东馆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开起来,在上海滩反而后来居上。”

除此之外,因为战乱和淮河泛滥等原因,苏北移民在上海日渐增多,他们带来了精致优雅的淮扬;抗日战争结束,官员商人从陪都重庆回到上海,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西南风味,并结合本地口味发明了川扬(即川和淮扬结合),著名的梅龙镇酒家至今仍屹立在南京西路上。

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上海本帮。本帮的前身是上海本地,通俗一点说就是上海郊县的农家。上海开埠以后,市郊三林、川沙等地有些敏锐的本地厨师感受到商机,开始从乡下汇集到老上海南市十六铺、城隍庙等地,支起摊做生意。因为顾客都是码工、夫等重体力劳动者,本帮早期就奠定了重风格。后来又汲取了徽的“重”,苏的“精细偏甜”,本帮就此成型,“大乌参”、“青”和“红烧河鳗”开始登堂入室。

2-《上海童年》

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是灰色的。

这座远东的金融、文化、工商业中心,变成了以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大本营”,向全国人民输送上海牌表、永久牌自行蝴蝶牌缝纫机。从那时起,见过市面的上海人开始过起一种“有尊严,却又在准线以下”的生活。开放的上海滩变得封闭,频繁流动的人口变得相对静止。《新周刊》前执行主编封新城问过上海作家阿宝一个尖锐的问题:“上海女人什么相对势利?”阿宝的回答引人深思:“这应该是她们祖代的那种贫困记忆还没消除吧。”当时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3平方米,三代人挤在10平米左右的房间也时常发生。

尽管住房紧张,“螺蛳壳里做道场”,跟全国大部分其他城市的人比,上海人还是比较有口福的。著名上海朋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向来以搞怪风格闻名,却唱过一首深情的回忆曲《上海童年》——娓娓道来早的四大金刚,还有喷喷香的生煎。

最受欢迎的是哈尔滨食品厂的果,凭证不凭票,每个来上海出差的人都会带着不少回去。上海甚至出现了全国唯一的“半两”粮票,可以一根条,或者一块奶糕。

大小餐厅们则被统一收归,由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无论是主打杭帮的知味观,还是擅长西餐的红房子,大家都是“兄弟餐厅”,全部都要在一起开公司会议,而所有的厨师则会在在公司的安排下在不同店轮岗——虽然这种情况全国统一,但在上海尤其不同。因为上海各种系的餐厅太多,经常会发生淮扬师傅换到本帮馆去掌勺扣三丝,徽师傅辗转去烧九转大肠的情况

3-《魔都,魔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才开始缓过劲来——浦东新区的开发给这座城市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马达。从“外资企业”、“总部经济”,到“银行双总部”、“世博会”,上海再次腾飞,甚至比100年前飞得更远。2016年GaWC全球城市评级中,上海入选第二档Alpha+,排名世界第九。也许谨慎的上海在这两年的确没有赶上互联网的红利,但看惯了潮起潮落的上海人心态反而开始平静下来,没有了前些年的浮躁,更加关心生活质量,越来越多有匠心与创新的餐厅开始涌现出来。

2018年1月16日,美团点评发布了“2018大众点评珍珠餐厅指南”。指南收录了330家珍珠餐厅,括28家三钻餐厅、85家二钻餐厅、217家一钻餐厅,旨在“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榜单”,让大家“得更好、生活更好”。

其中,上海地区评选出了53家珍珠餐厅,其中有5家3钻餐厅,12家2钻餐厅和36家1钻餐厅。其实,只要稍微分析一下5家珍珠3钻餐厅,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洋气、海纳百川、生活感与高级感兼备,注重细节

5家3钻餐厅中,福1015主打上海本帮、由同一主厨领衔的福和慧会在一年四季更换素餐单、菁禧荟从老板到大厨都来自于潮汕、奈良本寿司则在洋房中坚持着纯正的江户前寿司料理、还有全世界第一家感官餐厅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百年过去,上海再次成为了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只是全国,全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厨师、食客都来到这里演绎最顶级的料理。

去年6月,演唱了著名神曲《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发布了新《魔都 魔都》。曲中既提到了上海人“排队”、“吝啬”、“冷漠”,也提到了他们的“踏实”、“敬业”、“优雅”,这座城市好像有自己的格:看似前后矛盾,细想却又完全合理,而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腔调都是第一位。

最后,用《魔都,魔都》的最后一句结尾,“汇聚成海,我上海”。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