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时间:2018-07-15 20:51:16 来源:Zack8作者:气虚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补阳还五

中医方剂名。为理剂,具有补气,活,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脉缓无力。临常用于治疗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瘀者。

功用

补气,活,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瘀证

分类

剂-活祛瘀

出处

《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芪为主中瘀滞用桃红。[1]

组成

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桃仁。

用量

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桃仁各3g。

用法

煎服。

功用

补气,活,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脉缓无力。

方义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脉缓无力为气虚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行,瘀去络通,为君。当归尾活通络而不伤,用为臣。赤芍、川芎、桃仁、红协同当归尾以活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力,亦为佐

配伍特点

重用补气与少量活相伍,使气旺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运用

本方既是益气活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本方生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祛瘀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㖞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术以补气健脾

禁忌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不可断,或隔三五日一付,或七八日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瘀,见舌红苔、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主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2]

2、方论选录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方中重用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3]

[4]

参考资料

[1] 汪昂(清).《诀》.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 王清任(清).《医林改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参西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4]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出版社,2011年9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