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喝了200年的清源茶饼,居然跟清源山没有任何关系

时间:2018-07-04 19:56:13 来源:福建旅游作者:泉州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泉州人的夏天,清源是必不可少的解暑神器,咕咚咕咚喝下一大碗,甘甜直触心底。

这其貌不扬的,在泉州已经传承了200年,是货真价实的古早味。

位于泉州市区业大厦的泉州市叶公司里,每天都要生产出400多的清源,纯工。

今年55岁的杨石生,1984年进入公司,是最老的制工人,他打着光背,飞地用模具印着,一天能做出上万块。

制作,要经过10几道繁琐的工序。

材炒制、粉碎、混合、搅拌、印制成形、……

主材乌龙与茯苓、桔、甘等40多味中交织融合,经过时间的淬炼,才有了那一味沁人心脾的回甘。

生姜,熬出

碾压成粉

再将汁加入粉搅拌

将搅拌好的压印在模板上

这几天,泉州的户外都是30℃以上高温,印制成形的,被工人们整齐地排放到竹匾里,每个竹匾350块左右,放到烈日下“烤验”,但从天晒到日落,也只能去掉表面的分。

真正的,是要在80℃至90℃的烘干室,烘烤整整36小时。

打开烘干室的门,一股浪夹着香扑面而来,在这夏天更加难耐,让人一进去就想跑出来,而工人们要徒将竹匾抬进烘干室,最长要在里面待5分钟。

制作仍沿用了很多传统工艺,比如烘干室,仍是烧蜂窝煤。这些年,一些工序本该由更高效的机械替代,但这里大部分仍是靠人工完成,因为太辛苦,一直缺工人。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和泉州的清源山有关系。其实并没有。“清源”二字,实际上源自武夷山清源岩上的清源寺。

《宋史·食货志》记载,有片和散两类,片、团,个中翘楚当属福建北苑产的宋元宫廷贡——龙团凤

作为官,龙团凤在明洪武年间被罢造,但随着制师傅的步,被带到了武夷山的清源寺。

寺地处深山老林,多瘴气,寺里的高僧为了摆脱病困扰,将中医和龙团凤的工艺结合,研制出了武夷清源

经过晒、烤、杀菌烘干后,开始装,半年后才能上市

清光绪年间,在清源寺为僧的南安人郑清松担任住持,继承了秘传的抄本,开始和徒弟倪志元在武夷山制造,并对周边的劳苦大众大行布施,广结善缘。

每年回泉州探亲时,师徒二人都会带些馈赠亲友,渐渐地,的美名就在泉州也流传开来了。

后来,倪志元还俗,娶了郑清松的外甥女,郑清松去世后,夫妻二人继续发展制作,行善助人。1930年,思乡的夫妇回到泉州,在中山中路创办了“倪鸿记”点,至此,武夷清源真正地在泉州扎下根来。

1956年公私合营时,武夷清源秘传抄本连同“倪鸿记”一起,由倪志元之子倪郑重亲自献给泉州市叶加工厂,这项技艺就这样一直被传承下来。

如今它已经是首批福建老字号、省非遗代表项目。

很多老华侨都是喝着这清源长大的,虽然在海外,仍一直眷念着这家乡的味道,回泉州时都会作为伴礼带回去。

泉州街巷尾有许多免费的奉点,很多就是这武夷清源。煮的时候加一点,更有味道。

它带着古人智慧基因,历经200年岁月洗礼,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印记,一直没有变。

张帆/文字 田米/摄影 大雅/编辑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