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吃菌时,吃货们小心了!

时间:2018-05-24 00:41:27 来源:保山新闻网作者:毒菌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保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的预警公告

(2018年第3号)

随着雨季来临,各类野生菌即将繁殖上市,为有效遏制、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维护和保障广大群众饮食健康、生命安全,特发布预警公告如下:

一、有效防控中毒事件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或霉变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所含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从而引发中毒,所以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三)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聚餐,严禁加工野生菌类,防止引发群体食物中毒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二、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安排部署并抓紧抓实抓好,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严禁农村集体聚餐加工食用野生菌(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二)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加强应急防范,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和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三、切实加强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机、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通过粘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短信、6995、云岭先锋、乡村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正确食用野生菌的方法、鉴别野生菌的知识中毒应急处置措施等,强化广大群众的科学安全健康饮食消费观。

四、妥善处置中毒事件

消费者食用野生菌后,如果出现晕、恶心、呕吐、腹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治疗,来不及就医的,应当立即采取简易催吐、洗胃、导泄、灌肠等方式,尽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素后及时就医,同时要保留好野生菌样品或呕吐物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要在野生菌上市期间提前做好野生菌中毒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若发生中毒事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

特别提醒:广大群众要注意识别野生菌形态,对不认识的、腐败变质的野生菌勿采勿食。食用野生菌10分钟后~72小时内出现晕、恶心、呕吐、腹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尽医院就诊。若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可拨打电话12331。

保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5月22日

以下5招,教你学会鉴别有毒野生菌。

这些都是毒菌▲

1、看颜色

颜色鲜艳的,坚决不采食。

2、看生长环境

长在阴暗、潮湿、有污染的环境里的及桉树周围的,坚决不采食。

3、看外形

表面凹凸不平,菌秆旁生枝节,杆子细长,伞面极其脆弱,一折就断,一摘就碎的坚决不采食。

4、看汁

流出的汁、浆为颜色较深的液体,菌面又容易变色的,坚决不采食。

5、闻气味

有一股明显的怪味,酸亦或者辛的,坚决不采食。

云南省约有毒菌101种,常见引起中毒或死亡的约有十几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云南常见的“蘑菇杀”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辨析,避免误食中毒

当遇到它们时

切记:珍惜生命切勿采食

蘑菇杀毒伞(别名:毁灭天使)

蘑菇杀:毒蝇伞(别名:蛤蟆菌)

蘑菇杀:毒红菇(别名:棺材盖子)

蘑菇杀:毒粉褶菌(别名:土生红褶菌)

蘑菇杀:毒伞

蘑菇杀盔孢伞(别名:生盔孢伞)

蘑菇杀:毛柄毒伞

蘑菇杀:红网牛肝

蘑菇杀角鳞灰伞菌

蘑菇杀:窝柄乳菇(别名:乳菇)

下面是近年来云南发现的“夺命杀”(据说食用10克就能致人死亡),大家来认识一下,记住它们,免受其害!

裂皮毒

淡红毒

拟灰纹毒

盖毒

据说,误食这些毒膏后,一般要两三天后才会感觉身体不适,“浑身无力,就像感冒了。”一般误食者要四五天觉得“感冒加重了”才会到医院就医,那时已经晚了。毒膏里的毒素分子结构非常稳定,用高压锅煮上一星期也不能破坏其毒素。

居民常用的烹调方式,根本不能破坏毒膏的毒素分子结构。全国误食蘑菇中毒死亡者,90%以上都是误食膏损害误食者的肝、肾所致。比如,灰纹毒膏,只要10克就可致成人死亡。

预防毒菌中毒,专家提醒应注意菌子形态的识别,对不认识的菌子均勿采食。菌子10分钟后~7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腹泻晕等症状,应尽医院就诊。

提醒

教你“慧眼识毒菌”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

1、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恶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用葱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实践证明这些经验不是绝对的,有的可食野生菌也会出现这些现象,因此要对不同的野生菌作具体的分析

关于采购

1.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不要采购;

2.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真菌很可能有剧毒,不要采购;

3.粪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

4.对过于幼小的菌子,过于老熟或已霉烂的菌子最好不采不食。

加工

1.野生食用清洁加工时,应把菌柄和菌帽分开,先用竹片刮去泥土,再用小刀削去表皮。

2.菌帽部分可用冲洗,但时间不能长,不要把野生食用菌浸泡在清洗,这样会损失菌的滋味和风味,同时会使食用菌大量吸,烹调加工时大量出并失去脆嫩感。”

3.菌子时一定要炒熟煮透,不同菌种不要混炒

食用

1.每次只一个品种,不要杂菌

2.菌子时不要喝酒

3.不要连续几顿都菌,先前也有干巴菌连中毒的例子。

如果中毒

1、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出现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2、若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或稀,然后用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尽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

3、饮用少量补充体液,防止中毒者脱导致休克

4、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时参考。

民间毒菌辨认方法不可靠

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毒菌与食用菌的方法,如“有味、怪味的菌子有毒”,“菌盖上有瘤、菌柄上有菌环或菌托的菌子有毒”、“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能使大蒜、银器、象筷变色的菌子有毒”、“生蛆、虫食的菌子无毒”等这些说法,经过调查和实验证明都是不可靠的。

友情提示

菌子的朋友们,拾菌子或买菌子时一定要相当注意,尽量挑选一些自己认识的菌子,菌子一定要沸煮至熟透再食用

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姜永华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