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院到餐桌——蓑衣米酒的文艺复兴之路

时间:2018-05-21 16:32:56 来源:齐鲁壹点作者:米酒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原标题:从后院到餐桌——蓑衣米酒的文艺复兴之路

在各种新酒品类过后,餐桌上又尘归尘,土归土,消费者依然在酒和啤酒之间来回选择,嗜酒的继续灌,不胜酒力的继续装。似乎除了这两种酒,没有第三种选择

然而大家都忘了几千年前,武松打虎,李百篇都靠的什么

贵族的米酒——价比金贵

从7000年前稻出现开始,中国就有了米酒,这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口酒。米酒低度微甜,微醺的状态能激发更多情绪,若没有米酒,就没有李百篇、武松打虎和王羲之的酒后法。

清朝科举,录取的大多是江浙一带的人,他们喜欢米酒,也引领了官场里的米酒风潮。意大利作家马达罗所著《1900年的北京》说到,李鸿章等人,接见清末意大利驻华公使,喝的就是米酒,可见米酒在当时就是贵族皇家礼炮。

酒的上位,米酒的衰落

在北宋以前,中国是没有酒的。北宋时期,辽、金、西夏等民族进入中原后,带来了蒸馏技术,才有了酒。且满清入关后,生在雪国的人们喜欢浓烈的酒用于抗寒,于是酒开始成为主角。

其次,酒度数高,易于存放,米酒度数太低,不好保存,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密封条件。再加上酒可以用各种谷物酿造,而米酒的原料只能是糯米导致成本太高,很多商家宁愿选择易取材的酒。

于是酒开始成为应酬和身份的道具,香醇浓郁的米酒逐渐淡出餐桌,如今只存在些农家后院看得到,沦为街的身份。

新生代消费者口味回归,集体复古

当父辈们老去,新生代消费者崛起,曾经宴请必备酒,却不被90后买账,仅仅是因为度数太高吗?

其实还有生活方式改变,以前的人们大多做体力活,需要速麻醉身体消除疲劳,而现在的领们在办公室待了一天,只想找个地方聊聊天,放松神经,微醺才是最好状态。

其次是饮酒氛围不适应,《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成以上的人觉得喝酒是被逼的,主要是为了应酬。喝酒本来就该是跟朋友轻松交流的场景,而酒的宴请身份,让很多90后觉得此物非我族类。

根据市场分析,90后的饮酒习惯正趋于低度、利口、健康化。酒太浓烈,啤酒太涨肚,那么米酒的春天是不是要来了?

蓑衣米酒,掀起文艺复兴潮

据英敏特发布的《2017食品饮料趋势报告》,由于消费者对未来食品的担忧,大家希望在老味道里找慰藉,一些古老的传统味道流行起来。

米酒低度微甜,天然健康,自古以来就是文艺青年的灵感液体,唐太宗李世民深米酒,提: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李说,金樽清酒斗十千。苏东坡说,形似玉梳似壁,薄如蝉翼甜如……

米酒的人情味正在被重视,一些新生代米酒品牌在电商扎堆,例如蓑衣米酒、酒狐、米懂的、甜言等等,酒体相比普通的醪糟,更清澈透明,口感也更好。

但电商上的小打小,难以形成大众消费习惯。而蓑衣米酒不仅在电商出售,也在线下餐饮终端普及,贴近消费场景,成为大众眼中的第一个米酒消品。

蓑衣米酒主打古法工酿造,瞄准年轻人群,在品牌上更贴近年轻人的沟通方式。酒体9度,清澈微甜,餐饮店内20多元一瓶,符合现在正在上升的消费力。也许下次去餐馆,除了啤酒酒,你有了第三个选择

从线上到线下,第一款米酒消品的出现,预示着米酒的复兴之路已经开始。米酒的复兴,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在韩流欧美流里长大的新生代,并不是绝对的崇洋媚外。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情味,是多少洋酒都喝不出来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