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宜喝不宜炒 众多品牌普洱茶正处价值洼地

时间:2018-05-20 11:36:57 来源:茶语网作者:普洱茶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闲暇之余,翻看新闻,发觉最近平淡的行业仿佛又起来了,平添了些不怀好意的 " 注意力 "。诸多 1040 万一的武夷岩、68 万一的老班章、20 万一桂被各方媒体反复报道,似乎叶不贴上个 " 天价 " 的标签就少了报道价值。恰好前不久有位老人跟我说,未经炒作的普洱,就是一门永不亏本的好生意。这句话着实令人印象深刻,结合自己入行三十余年的亲身经历,不禁陷入深思,叶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普洱到底是炒作还是真需求?

要了解一门生意,自然得先了解那些最终愿意的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是聪明的,甚至可以说是精明的,他们往往代表着终端市场的切实需求,只愿意为感兴趣的商品掏。同时聪明的消费者在面对各方舆论时又显得没那么聪明,消费过程容易引导,甚至是误导。特别当他们面对 " 天价 " 这种吸引眼球的字眼,往往会陷入以偏概全的逻辑陷阱,对整个行业产生误解。

消费代表需求,在某个阶段消费者可能会受到短暂的蒙蔽,但市场终究是脑清晰的,一时的炒作注定换不来持续的发展,这个道理不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明。回想 2005 年以后的观音消费市场,全国销售一遍火商争相收购,价格也是涨船高,多少农不断扩产甚至将自家园改为园,但产量的增加也只是改善了部分供求关系,并未造成致命打击。而最终引发整体供求失衡,导致观音市场逐渐没落的真正原因,是农为提升产量过量使用化肥农导致叶品质下降问题。归根结底,在叶这门生意中,产品质量安全最终决定了消费市场的下限,相信对好的观音产品,市场仍然有很大需求。

但人总是想要喝的,而且回看看叶消费市场历年的发展情况,会发现消费群体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根据中国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我国叶消费群体从 2011 年的 4.43 亿人稳定增长至 2016 年的 4.78 亿人。除了观音,还有其他类,普洱、乌龙的其他品种、 …… 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不缺少国家。特别在为国饮的今天,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品位,以待客成为了一种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的礼仪文化。由此可知,一定是有需求的,那普洱呢?

▲ 2011 年 -2016 年我国叶消费群体构成人数(数据转引于中国叶流通协会 2017 中国叶消费市场报告

2004 年以前的普洱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及港澳台地区,即便是 2007 年普洱最为火的时候,真正消费人群依然是少数。但到了今天,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尽管绿消费依然占据半壁江山,但内销量已占据国内类消费总量的 16%,普洱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仅仅 16% 的内销量也预示着未来上升空间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因为普洱独特的品饮及收藏价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真正喜欢上普洱,甚至很多消费者认为 " 普洱是所有叶的终点站 "。这也引发了每年春上市之际,山上已经不再只有商的身影,众多友为了寻找一杯好,也不惜时间和精力亲临山,这就是所谓 " 钻山豹 "、" 公客 " 称谓的来源。

▲ 2005-2016 年城市及农村居民叶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转引于中国叶流通协会 2017 中国叶消费市场报告

而真正到过山的友大多对 "68 万一的老班章 " 抱有调侃的态度,偶然的拍卖事件代表不了整体的普遍情况。如果不是追求 " 古树 "、" 单株 ",普洱原料价格多在几十到几百元的价格区间,依然处于价值投资的洼地,而老班章村也只是云南广袤区中的一个小村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农依然收入很低,只能靠几十块、几块的鲜叶变卖养活一家人,扶贫攻坚及振兴乡村也依然是云南很多村寨的工作重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明事理懂分寸的舆论报道显得格外重要。

正如央视报道中说的,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炒的。那些期望叶炒作的人,往往是市场中的投机分子,寄希望于通过蒙蔽消费者来获取不道德的高利润。普洱不是古董,它的收藏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仓储环境下奇妙的品质转化,正是这种神奇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上普洱。同时不同于舆论宣传的 " 天价 ",普洱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大多数的普洱依然是亲民的,括中在内的各大品牌厂商所出品的产品均主打大众消费市场,如中出品的 7581 砖,其零售价也不到百元,在口感、质量安全上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款普洱熟

价值洼地容易引发投资情。反观 " 天价 " 的炒作逻辑,不正是因为普洱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反弹行为吗?现在未经炒作的普洱正处于逐步彰显价值的阶段,优良的产品品质以及优秀的品牌加持,正让普洱逐渐成为一门好生意。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