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 春雷一声“惊蛰”万物,你准备好迎接春天了吗

时间:2018-03-05 08:24:35 来源:道教之音作者:惊蛰点击:

导读:岁时节令 | 春雷一声“惊蛰”万物,你准备好迎接春天了吗2018-03-05 08:15 来源:道教之音“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
扫描关注公众号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这时气温回升较,渐有春雷萌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人陶渊明有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红、梨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已经不惯用,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后,百姓开始春耕)

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助益脾气,令五和平。宜多富含植物质、维生素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菠、芦荟、萝卜、苦瓜木耳、芹、山、莲子、银耳等食物。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痘、带状疱疹、流行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起居方面的基本要点

民间传说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虎。所谓祭虎,是指拜祭用绘制的老虎,老虎一般为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拜祭时,需以肥猪喂之,使其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抹在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祭虎)

因为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认为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之后,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都会陆续出来活动。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持清香、艾,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可使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道教之音编辑整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