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这家豆腐作坊,坚守了几代人牵挂的豆香!

时间:2018-11-20 12:33:35 来源:跟着时令吃吃吃作者:豆腐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说起泗桥豆腐

昆山乡间路人皆知

百年来

“全凭巧点琼浆,众品齐胜硕羊”

从前的昆山人

喜欢隔三岔五地驱数里到泗桥豆腐

买上几块

煮上“牛滚”的

蘸以食椒面

伴两杯山酿,品豆腐文化,念人生甘苦

今天的昆山人何其幸运

牵挂几代人味蕾最初的豆香依旧

老店还在,匠人也还在

凌晨3点

当所有人还在境中沉睡

泗桥村的这家豆腐作坊里传出了豆腐的醇香

一老一少的身影在灯下忙碌开来

似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新生代回归的“惊喜

“来,挑豆子的时候要注意豆子是不是饱满圆实,你试试……”

“好,爷爷,我来吧,您去歇着……”

循着声音走去

首先出现在镜里的居然是这么一幅温馨的画面:

一双长满老茧粗糙的和一双厚实的大

撸着豆子

正在精挑细选。

这爷孙俩正是穆家泗桥豆腐的传承人

孙子慕晓杰煞有介事地告诉我们

豆磨出来的豆浆要过滤好多遍,

这样磨出来的豆腐才会嫩”。

什么时候开始传承家业的,辛苦么?”好奇于一个90后,接棒百年老店的艰辛,我们试图了解这个年轻人的真实想法。

“嗯 ,辛苦,但很幸福”,这是年轻人给出的答案。

慕家泗桥豆腐,是昆山泗桥村远景闻名的“老店”。近百年来,昆山人都是隔三差五来到泗桥,买上一箩筐回去享用。

“可是,在当下的社会,仅仅靠周边老顾客的光顾,我怕老店会萧条下去,更可怕的是祖宗传下来的老艺会失传。”慕晓杰年纪尚轻,却沉稳有余。于是在2006年,彼时才20出的他,就不顾众人的反对,接过了爷爷的“衣钵”。

新生代的回归,给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新的生机。原本散乱的屋舍被归拢整齐,半自动的机器开始在作坊嗒塔作响,熟练的工人开始在机器前操作,客户群体也不再局限于周边三三两两的购买人群

如今,这家600多平的小作坊,已经年销售超过300万元,不仅让老艺名扬千里,还发家致富了。

“一等就几乎跨越了半个世纪,不过总算是一切都开始变好了。”年过七旬的慕大爷想起过去的艰苦,居然着流泪了。

百年老店的“涅槃”

如今看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彼时或许尤其艰难。回忆起刚刚接班那会的情形,慕晓杰说,“那段时间真的难,差点就放弃了……”

豆腐品质好,远近闻名,生意应该越来越好才对?为什么纠结?

因为品质过硬,彼时年轻的慕晓杰就有着雄心壮志,不希望局限于周边乡里的客户群体,急需打开销路。“不走出去,是永远没有办法长久生存下去的”,深谙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道理,慕晓杰试图走出村子,将慕家豆腐推向市场。

第一次有大客户关注我们的产品,那是上海一个知名的品牌连锁火锅店,那时候,我如同拨云见日,一下子看见了我们这个小作坊生存发展的希望”,慕晓杰说,“可是,最后人家考察一圈下来,说我们没有资质,采购的事情就搁置了。”

都是“身份”惹的祸。原来豆腐作坊虽然品质过硬,但是从未办理过相关生产资质,根本无法立足市场。“不行,只要有一家因为资质问题拒绝我们,以后就会有很多家。”慕晓杰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于是四处奔走,为小作坊正名。

彼时,周边也有不少商户因小作坊身份的问题无法生存,甚至不少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也再度蒙尘,而当时昆山市食品小作坊管理意见尚在制定中,眼看着传统的工艺就要流失,怎么办?“当时差点就放弃了,还好监管部门及时介入,为我们的工艺流程、设施布局、经营管理等做了全面指导。”慕晓杰说。

2016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昆山市食品小作坊监管意见》,公布了昆山市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食品品种目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模式、部门职责、工作保障等问题。2017年下半年以来,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对辖区内的小作坊进行示范创建、集中提升,通过规范登记发证,督促小作坊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卫生条件提升食品安全保障平,挽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食品小作坊。

其中

“泗桥豆腐”脱颖而出

通过了首批苏州食品小作坊示范点验收

传承了百年的泗桥豆腐

又涅槃重生

货们

为这一抹豆香点zan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