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2 07:11:19 来源:乐活映像作者:重油点击:
和别的过早品种百花齐放的氛围不同,在武汉提起烧梅,大多数人只会想起各种严字头的店。
薄而扎实的皮子,厚重的猪油花,亮莹莹的糯米包裹猪肉和香菇,密密麻麻的胡椒隐藏其中,第一口就能把辛辣的浓郁烙印在你的味蕾记忆里,再也忘不掉——这便是严字头烧梅,它承包了武汉人对于重油烧梅的一切幻想。
但属于一元路的烧梅,却不相信严字头的神话。
走过小资打卡的三圣居,拐弯路过排满队的超级网红烧饼,马路对面才是一元路附近居民最爱的烧梅——武昌重油烧梅。
在吃这家烧梅之前,我知道广式的烧卖包着猪肉和虾仁,内蒙古的烧麦包着羊肉和萝卜,却不知道属于武汉人的胡椒香菇鲜肉重油烧梅,还可以有另一种好吃的可能。
每天还是睡梦中的时间,一元路上就已经弥漫出面食混合糯米的香气。起个早床去买菜,再来武昌重油烧梅吃一碟烧梅,是一元路人的仪式感。
武昌重油烧梅不在武昌,而是在一元路上一家被松针和重油的热气熏得“乌眉罩眼”的小美食城里。远远就看见门口高高摞起的蒸笼,上面整齐的围着一圈白瓷盘,是和严氏一样的阵势。瓷器冰凉,将盘子放在蒸笼上蒸热,给客人盛了烧梅以后便不会影响烧梅的热度,这是烧梅文化中的技人智慧。
蒸笼后面便是武昌重油烧梅的“梦之队”,将近十来个面点师傅围着桌子站满,连透明的玻璃都没有,就在你面前把一粒粒烧梅飞快地包出来。
买烧梅都是4个起步,师傅把盖子掀起30°角,手往蒸笼的朦胧热气里探去,你还没等到蒸汽散去将蒸笼里看个究竟,盖子“哐”又撂下,烧梅已经稳稳当当地摆在了小碟子上。
拿着一碟烧梅往里走,找了空座位放下,还要折返走回前厅去打一碗免费供应的花红茶。
约十五元一斤的红花叶子用开水煮透,便是老武汉人最爱的红花茶。几十年前它的地位很高,明明是热气腾腾,喝起来却解腻又清凉,和广东人煮的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花红茶往桌子边一放,武汉人吃烧梅的一颗心才踏实起来。这时才能专心来品一品,这一粒打破武汉人常识认知的重油烧梅到底是什么味道。
武昌重油烧梅的皮子白得莹润,是烧梅里少有的轻薄,软塌塌的在碟子里看起来弱不禁风,筷子提起来又放下去却难以使它破损分毫。这时懂行的武汉人便知道,这粒烧梅包得是有点功夫的,不容小觑了。
抱着怀疑的态度一口咬下去,皮子的口感甚至有些广式虾饺的胶质感,糯米看起来也是莹润润的恨不得要掐出水来,所以入口后稀绵绵的口感让人惊讶又意料之中。
在武汉人对于烧梅的味觉评判体系之下,更令人惊讶的是烧梅吃进嘴里了,居然还没有胡椒的辛辣以排山倒海之势出现!
好奇又纳闷的心刚刚悬起来,藏在糯米里胡椒的辣味却恰如其时的从味蕾深处慢慢涌现,由远至近,由淡至浓。
直到胡椒的辛辣充斥弥漫了整个口腔,武汉人才能安心的看着筷子上剩下的半粒烧梅痴痴一笑,一边感叹着“个斑马怎么还可以是这种味道?”“这是什么神仙重油烧梅啊!”,一边往嘴里塞进剩下的半粒,嘴里又急切又仔细地再一次品味起来,手中的筷子已经打起了下一粒烧梅的主意。
两三粒烧梅下肚,你已经了然于心。
和武汉人平时吃的多数重油烧梅比起来,这家武昌重油烧梅更加的柔软稀绵,油的厚重变得滋润,胡椒的辛辣变得有层次,再配上传统的丁子瘦肉和软烂香菇,一道以粗犷霸道闻名的面点也有了柔情。
烧梅里厚重的猪油花明明也是真材实料存在的,但一碟烧梅下肚并没有感觉到往常的油腻,拿起手边还是烫(tá)的花红茶,一口便可以完全解了嘴里的油荤。就这样,6元一碟烧卖,撑起了一天的幸福感。
武昌重油烧梅做了十几年,已经不仅仅只是一家烧梅店了。
从公安路的拥挤小店,搬家到一元路车站中国银行的侧面以后,它就变成了这附近居民的食堂,从早上的烧梅、水饺、热干面、豆皮……到中午晚上的盖浇饭、小碗菜,一应俱全,味道稳定安心。
其中水饺(馄饨)是店里除烧梅之外最受欢迎的菜品,很多人吃烧梅也会点一碗来搭配着解馋。
水饺用的肉和烧梅里的肉丁是同一种,新鲜的前夹乳猪肉每天早上六点下完,直接赶着送到店里来,切除皮、筋后才绞碎入馅,保证瘦肉口感的纯粹,在小本生意里已经是非常好的食材。
水饺是现点现包,三分皮、七分肉,猪腿肉做的馅使得水饺下锅后形不散,反而抱成团像一个小肉丸,鲜美弹牙。皮子够薄肉又嫩,大把的紫菜、虾米、嫩葱都被碗里筒子骨熬出来的滚烫高汤泡出香气,一碗水饺不用瓢根就能直接呼噜噜喝完。
味道同样让人惊喜的还有热干面,烧梅店里的热干面居然也非常好吃,那比牛肉粉屋里的热干面好吃要稀奇太多了。
这里的热干面没有给卤水,是老武汉最纯正的口感,芝麻酱均匀地裹在每一根面条上,面条之间彼此不沾不黏,根根都干得分明。入口没有任何卤水的味道喧宾夺主,满嘴都是芝麻酱的香浓,面的软硬和咸淡都恰到好吃。
还要一些武汉人过早常见的早点在这里也都被做得精致。
三鲜汤粉汤料浓郁实在,丰富口感的配菜也给得毫不吝啬。宽粉选用的种类口感有些独特,挑起一筷子晶莹得晃眼,极具弹力。
生煎一改老武汉风格的粗狂,老武汉生煎面皮尤其厚实绵软,这里的生煎却要薄许多。煎好后甚至有了几分上海生煎的卖相,底部成了脆脆的焦糖色,上面却是白鼓鼓的油亮,撒上一层黑芝麻更加诱发食欲。
灌汤蒸饺花瓣状在蒸笼上围卧了一圈,显得精致漂亮。皮虽然还不够薄,但胜在灌满了浓郁的肉汤,一咬肉汁便喷薄而出。
豆皮煎得金黄焦脆,每一碟都是整整齐齐的两个方块端正码好,香干和笋丁铺满了糯米。味道比那些豆皮大店虽然稍逊色些,但在武汉人一顿丰盛的过早里总是锦上添花。
还有小碗菜和盖浇饭,都是可口的家常小菜,专供中餐和晚餐,给附近一些老人的一日三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每一样餐食都有属于自己的窗口,店内的每个操作间食客都能一览无余,出品的每一样餐点都是有模有样、精致好味。
青年人生活繁忙也总要来解解馋,但老人家们才是固定到场的忠实食客。
浓重油腻冒着猪油香的烧梅,一直都是武汉老一辈人的最爱,但年纪渐长后身体机能退化,很多老人消化不了这厚重的油腻。武昌重油烧梅的油腻却是恰到好处的,正好圆了老人们对烧梅的念想。
在店里服务了多年的店员和这些老客人早已互相眼熟,收银的阿姨说旁边桌正在吃烧梅的老爹爹十年前就是这里的老顾客,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店里来吃烧梅。后来店搬到了一元路,他又从公安路找过来,每天仍旧是晃悠悠地散步来过早。
与老爹爹拼桌的是一对白发老夫妻,举案齐眉而坐。丈夫正在吃烧梅,妻子则坐在对面慢吞吞地品尝豆皮,他们俩中间还摆着一碗水饺一同分食,两人各自吃几口就会舀一勺中间的水饺吃。
我心中暗自称赞老人家们身体好,这么多不易消化的糯食下肚后,还能有胃口吃下水饺。
“你能吃几个?”
老爹爹居然开口向一起拼桌的那位丈夫攀谈,开场白还颇有武汉老杆霸气的不羁,看来无论是多少岁的武汉男将,都仍然会以自己能吃多少面食、糯食,作为体能好的炫耀资本。
“十二个,您哖咧?”
“一鹅,那您哖还是蛮扎实滴呐!”坐在丈夫对面的妻子也搭上了话。
三个陌生人由此开始边吃边侃侃而谈,“陌生”反而成为了大家放下戒备交谈的有利条件。
隔壁桌的一位也在吃烧梅的嫂子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地盯着自己碟子里的烧梅。看似正吃得专心投入,嘴角却卡准了邻桌三位老人聊天的节奏,适时的会心一笑,看来心里正在默默点评隔壁食客们正在咵的家长里短。
粗犷的烧梅和暴躁的武汉人,在这家店里却都呈现出了温柔的一面,温柔的还有店员。
武汉接地气的小店,总以老板和店员脾气差闻名,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也都默认了好吃小店服务不好的规律。但在武昌重油烧梅店里,又一次颠覆了我们的常识认知。
店里的店员是热情有耐心的:店门口可以蹭停几辆车,给门口的店员打声招呼他们便会留心帮你看着,以防被贴条;收银的阿姨会不厌其烦的笑着为你解释点单的流程;窗口的师傅会温和的询问你的口味;食客刚起身就会有店员来认真的收拾桌子,餐桌和操作台都是干干净净……
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这家店还让你觉得平和,似乎连蒸笼里冒出的松针香气都在弥漫出岁月静好。
看到这里,你们心里一定还有个疑问:为什么一家汉口的烧梅店,要取名叫武昌重油烧梅呢?
答案藏在店铺老板李师傅身上。
未语先笑,不怒自威,老练中带了几分不羁,成熟中又透出几分嬉皮——这便是李师傅,猛一看和武汉满街的老杆们看起来差不多。
▲武昌重油烧梅的老板李师傅
李师傅的烧梅手艺是从小跟着师父学的。他的师父师承武昌司门口的凤凰酒楼,师祖便是凤凰酒楼里的烧梅大师。技艺传了三代人,到了李师傅这里,师父将料子的配方、比例和所有的技法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李师傅。
李师傅出师后在汉口自立门户,开了现在的烧梅店,心中却忘不了师父对自己的恩情,所以便将自己店铺的店名取为武昌重油烧梅,学在武昌,便以武昌为名,不忘根本,时时刻刻感念师父。
即使现在自己的烧梅店已经名扬三镇了,也不愿意抹掉自己师承武昌凤凰酒楼的印记。看似随意的店名,实则包含了李师傅对自己师父的尊敬和怀念。
反看现在武汉很多出名的老店,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山寨店,店名与菜单雷同,甚至连味道都非常相似。细纠下去会发现,这些山寨店的老板,有一部分居然是曾经在正牌店里偷师学艺过的学徒。学到了本事,大可出师自立门户,生意做好了受到食客们的追捧,那也是给师父增光。但某些山寨店却选择用欺骗负顾客、背信师恩的方式,将“学”来的手艺“发扬光大”,实在令人不齿。
所以,如此心怀敬畏之心、不忘恩情的李师傅,格外令人尊敬。他从做人到做烧梅,都很有人生智慧。
虽然做的是重油烧梅,但李师傅并不喜欢重油,所以我们现在吃到的油而不腻、辛辣有层次的重油烧梅,是经过他自己改良的。
店里每天的烧梅,李师傅都要看天时节气来给料——春、夏、秋、冬、阴、晴、冷、暖、干、湿,馅料调配时的稀稠程度和猪油冻的用量都要有所差别,比如天寒时的馅料调配复杂,天炎热时口感需要更细腻则馅料要稍许简化。
食材和技法随着食客口味的规律变化,才能让食客无论什么时候吃烧梅都是汤多香软不腻口。所以即使是每年武汉的炎炎夏日,店里的烧梅仍然生意火热。
传承了师父的技法,又根据自己对于烧梅这道食物的理解来改进,就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块自立门户的招牌也已经被松针和重油的热气熏旧,而李师傅也带出了自己的徒弟。
李师傅教导徒弟秉承: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会像师父当年对待自己那样,毫无保留的传授手艺给这些徒弟,不愧对自己的良心,徒弟们觉得这里好,便可以留下来。
带得最久的徒弟跟了李师傅十几年了,但中间也断断续续离开过。这位徒弟当时年少不懂事,天天做烧梅,总觉得厌烦,在小徒弟的眼中,外面的世界似乎格外精彩。
“真正离开后,又开始特别怀念烧梅。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最适合做烧梅。”小徒弟这样说道。
于是又回到了李师傅店里,李师傅也毫无芥蒂的又一次收留了他。
“从一颗平和的良心出发,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他们也会觉得我还可以。这些事都很和谐,大家都过得蛮舒服,挺自在,就行了。”李师傅说自己做了几十年的烧梅,心态已经完全平和下来。店里前面的生意安稳做着,店后面便是传授徒弟们手艺。
“水往低处流,人往恩处走。”是李师傅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为人立世的原则。这句俗语里的“高”字被李师傅换成了“恩”字,因为在他眼里,烧梅不仅仅是一到武汉小吃,还是师父授予他的恩惠,而他也会将这种恩惠传给自己的徒弟。
对于我们这些过早的食客而言,一碟烧梅是寻常日子里的平常早点,对于这些烧梅技艺人而言,却是做人的态度、师徒的恩义、生命的智慧。
做烧梅的人受过什么样的熏陶,对烧梅有什么样的情感,看似碌碌匆匆的食客也会有所感受。
店里食物一丝不苟的摆盘、真材实料的味道、操作间里被抹得干干净净的灶台、平和温柔的店员……这些都是几代师傅在同一粒烧梅上倾注的心血,也是我们食客吃下一粒烧梅,除了柔软糯米之外感受到的味道。
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
月子经典小米粥怎么做 产后恢复小米粥菜谱宝宝辅食自制冰棒 水果酸奶冰快手美味早餐 总有一款是宝宝最爱蒜蓉烤茄子怎么做 在家制作宝宝大人都能吃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