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3 07:25:29 来源:无锡美食攻略作者:发酵点击:
据说人的一生吃下的食物约计50吨,种类很繁杂。观察百货公司的食品卖场即能一目了然,那里整齐排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下面为大家介绍在人类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二十种食材,为你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吃货史。据说,没有这20种食材,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哦。
蜂 蜜
“上天赐予的甘露”
对人类来说,甜蜜是充满魅惑的味觉。然而在自然界,甜蜜的风味却很稀少。因此,蜜蜂为养育幼虫、过冬所储存的蜂蜜就显得特别珍贵,被视作是“上天赐予的甘露”。
世界上的蜜蜂种类多达10万种。一个巢穴里约有3万至6万只辛勤工作的蜜蜂,它们会在6星期生存期内,为了“品种的延续”而不断收集花蜜。人类因此得享美味。
“生命之粮”
盐被广泛用于调味、腌渍、保存(防止腐败)食品,或发酵、伤口消毒等方面。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是“生命之粮”。直至今日,全世界每年仍要生产制造两亿吨以上的盐,在食材的生产量中位居第8位。
1升的海水含有约30克的盐,所以,就目前来说,盐并不是太昂贵的食材。
酱
在中国,以豆类、谷类、鱼贝类等发酵制成的调料皆称为“酱”。“酱”接近于味噌,是由多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食材组合而成的,属于种类多样化的调料,起源与印度的咖喱如出一辙。
3000年前的周朝,人们就利用粟曲制造出肉酱。肉酱有点类似盐渍的肉,据说可以盛在盘里直接食用,也可搭配料理食用。据《周礼》记载,皇帝用餐时使用的酱已多达120种。
经过不断的技术发展,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终于出现了以大豆或小麦等为原料的谷酱。我们现在常见的酱大致分为:大豆所制成的黄酱、盐渍大豆后发酵的豆豉酱、小麦制成的甜面酱、以白芝麻为原料制成的芝麻酱、四川料理中经常用到的豆瓣酱等。
水稻
“20亿人的主食”
水稻丰年与凶年的收成落差较小,可以连年耕种,因而是世界饮食文化史上人口扶养力较高的作物。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国家,都以水稻为主食。
水稻栽培的地区,从现在的日本远至马达加斯加岛,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0亿以上的人以其为主食。
在欧美,稻米是多产的象征,人们会对婚礼仪式后的新郎新娘丟掷米粒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也就是俗称“rice shower”(大米浴) 的习俗。
小麦
“尼罗河的恩宠”
小麦带有坚硬的外壳,所以无法即食,必须磨成粉后才能食用。
尽管相当耗费工夫,不过磨成粉状的麦类却具有易发酵的特性。因为麦类的麸质含量优于其他谷物,麸质可以帮助释放出酵母菌的气体,使其融于面团。因此,小麦是与发酵关系密切的谷物。古埃及已食用“麦类发酵膨胀后做成的面包”。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的“naan(薄饼)”,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的“tannour(烤饼)”,西欧的“pan(面包)”等都是利用发酵所制成的。
“谷物界的国王”
1492年被哥伦布从新大陆运往西班牙的禾本科植物玉米,原产地是安第斯山脉。不过,位于墨西哥特瓦坎(Tehuacán)峡谷的7000年前的遗迹中,就发现了古老的玉米品种,因此,也有人认为远古时代人类就在墨西哥栽种玉米了。
拥有800倍收获率的玉米,若与同是多产谷物、拥有100倍收获率的水稻相比,是收获量极高的谷物。从古老的玛雅文明,到之后的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新大陆”的文明发展都得依赖玉米。
现在的玉米更是人类的粮食、家畜的饲料,世界上共有数千个品种,享有“玉米是国王(Corn is King)”的美誉。
猪
“半数饲养于中国”
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肉类食材是猪肉。根据1998年的统计,全世界饲养了约9.5亿头猪,其中有半数以上饲养于中国。饲料所含的三分之一热量可以转化为猪肉,与羊的一成以上、牛的一成热量转换率比起来,猪算是饲育效率很高的家畜了。
猪,应该是4000至5000年前栖息于亚欧大陆的野猪被家畜化后的产物,品种极为繁多。在中国和欧洲,猪肉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
绵羊
位于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带、横跨东西8000千米的大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地域,他们以饲养绵羊等偶蹄目动物作为家畜。绵羊是牛科动物,其羊毛可作为制作衣服或毛毡的原料,由于身体各部位皆可有效利用,也成为极有饲养价值的家畜。
从吃的方面来看,一头羊可供两三个成人食用,在食物腐败是极大问题的时代,绵羊的确是体积恰到好处的食材。
牛
“稀有的食材”
牛,曾为农耕用、供乳用、祭祀用,而非一般性的食材。直到19世纪以后,牛肉才逐渐成为普遍的食材。不过,即使是在食用牛肉历史较悠久的欧洲,吃的更多的还是用森林的松露喂养长大的猪为主,牛毕竟是拖犁的劳力。
人们只能食用那些年迈、无法耕作、肉质也变得坚硬的牛的肉。直到19世纪后期,老硬的牛肉仍被视为象征王侯贵族地位的食材。现在欧洲餐桌上出现的,则是赫里福德牛(Hereford)等以肉食为目的选育的柔嫩肉牛的肉。
牛肉其实是稀有食材,因为若以谷物喂牛,等于丧失掉了饲料中九成的热量、八成的蛋白质。也就是说,同样的谷物可以喂饱十个人,但所饲育出的牛肉却仅能喂饱一至两人。
鸡
“就这么被吃了”
世界各地饲养着种类繁多的鸡,原产地已难分辨,不过有人说应在印度、泰国、东南亚一带。
鸡,原本是为了斗鸡或鉴赏而家畜化的鸟类,它的蛋沦为食材的时间比它要早。
据说在自然状态下,鸡一年可产下20至40个蛋,等它不能再生蛋了,才会沦为食物。只是这种鸡的肉不甚美味。
容易腐坏、不易久存、味道清淡且柔软的鸡肉,直到冷藏技术进步的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地当作食材。20世纪后期,美国为满足大家对烤鸡的需求,开发出工业化的大量饲养方法,开启了肉鸡的养殖。工业化的养鸡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廉价的鸡肉。
马铃薯
“印加帝国的粮食”
公元前3000年,安第斯山脉即开始马铃薯的栽种。在低温条件下仍能短时间丰收的特性,使马铃薯成为印加社会的主要粮食。
利于贮藏又富含维生素C的马铃薯是预防坏血病的食物,因而深受大航海时代船员们的喜爱。也多亏了这些船员,马铃薯得以普及欧洲各地。在欧洲难以取得蔬菜的冬季,马铃薯作为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备受欢迎。
番薯
“解救饥荒”
番薯是横越广阔太平洋直接传至亚洲的、解救饥荒的作物。
番薯是原产于墨西哥高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肥大的部分可供食用。在主要农作物中,番薯属于每单位面积卡路里供给量最多的作物。由于可以长期保存,西班牙船员买来作为航海粮食,经由当时的大帆船传到了吕宋岛,此后又传至福建。
在中国,因为番薯的甜味与红色,人们又称之为“甘薯”“甜薯”“红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以拯救饥荒作物的名义,将番薯献给福建地方官员金学曾,成功解决饥饿问题。从此,番薯也有了“金薯”的美誉,成为福建农民最爱的作物。
西红柿
“是一种苹果?”
在过去,欧洲人误以为西红柿是苹果的一种,使得西红柿拥有诸多“外号”,如“爱的苹果(英国)”“黄金的苹果(意大利)”“天堂的苹果(德国)”等。而在印加人眼中,闪耀着金黄色色泽的西红柿看起来像吸足了太阳能量,妥妥的“太阳的礼物”。
西红柿其实是茄科植物,与马铃薯同样来自安第斯山脉。野生品种的西红柿,直径甚至不到1 厘米。西红柿由安地斯传至墨西哥高地后,经阿兹特克人不断的品种改良,终于变成一种比野生品种大上数十倍的栽培作物。
花生
“船员的粮食”
花生是重要的蛋白质与植物油来源。关于花生的原产地,有西印度群岛说、巴西说等说法,其中又以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地区之说为人们广泛接受。
花生是一种奇特的植物,首先开出蝶形的小花,花蕊受粉后子房的花柄延伸成长直入地里,然后再结出如茧般的果实;由于地上开花、地里结果的奇妙特性,也有“落花生”之称。
自“大航海时代”以后,花生传至世界各地,18世纪初期时经中国传至日本,被称为“南京豆”。16世纪初期,掌控黑奴的葡萄牙商人将花生当作航船粮食,由此,花生传至非洲西岸。
香菜
“又臭又香”
香菜,原本名为芫荽,学名是Coriandrum sativum,源于拉丁语的“臭虫( koris)”与“大茴香的种子(Annon)”。之所以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香菜有两种特别矛盾的特性:尚未成熟时果实和叶片带有臭虫般的恶臭,待果实成熟时却又散发出大茴香般的芳香。
古埃及时芫荽已为人所食用,是种历史很悠久的食材。其散发芳香的成熟果实,不仅可用于肉类料理或腌肉肠时消除异味,还具有健胃、助眠等药效。
“印度的香料”
胡椒的英语是Pepper,其词源来自梵语。在古老的时代,胡椒即是印度常用的香料。
胡椒分为黑胡椒(black pepper)与白胡椒(white pepper)两种。黑胡椒是摘取未成熟的绿色胡椒,促其发酵而成,香辛味浓郁;白胡椒则是摘取完全成熟的果实,除去外皮后,干燥处理,制成后散发着温醇的风味。
辣椒
辣椒在拥有香料文化的亚洲有很大的市场,对印度、东南亚、中国、朝鲜等地的饮食文化有莫大的影响。
辣椒在1543年经由拜访种子岛的葡萄牙人传至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称其为“南蛮胡椒”“蕃椒”。至于日语的“唐辛子(辣椒)”,据推测是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李朝之际,尚不知辣椒是何物的日本武士从朝鲜带回日本,由此衍生出这一称呼。其实,朝鲜的辣椒是从日本传过去的,当时还有“倭辛子”之称。
偏好清淡口味的日本人并不怎么喜爱辣椒,不过辣椒传至朝鲜后,在与米、麦制成的曲混合发酵、熟成后变成了辣味噌,是朝鲜料理中基本的调料。泡菜这类发酵食品,也是以辣椒作为调料的。
“船员的药物”
一开始,柠檬是作为药材栽种的。在地中海贸易与大西洋贸易接通的15世纪,由于意大利各城市、伊比利亚半岛对柠檬的需求增加——1个柠檬含有50毫克的维生素C,在大海中远航的船员摄取后可预防坏血病——人们开始在西西里岛和科西嘉岛大量种植柠檬。
1492年,横穿大西洋、错将加勒比海的海地岛当作“黄金之国(Zipangu)”的哥伦布,在第二次航海时,将柠檬带至此地。作为欧洲交易中继站的佛罗里达半岛于是成为柠檬的重要生产地,以供各地之需。
不过1894年的寒潮使佛罗里达的柠檬消失殆尽,柠檬的生产地又移至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此后,这里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柠檬生产地。
“地位的象征”
几百年前的欧洲,红茶是贵族的“专宠”,它们也被视为地位的象征。18世纪,大量中国红茶出口至英国,红茶进入民间,成为英国的国民性饮品。
元朝时福建的泉州、唐宋明清四朝时广东的广州都是当时的贸易中心港。各国对茶的称呼分为“cha”和“tay”两种,前者源自广东话,后者源于福建话。
“欧洲人主要的嗜好品”
17世纪,咖啡的风潮由阿拉伯传至欧洲,从此伦敦等主要城市的咖啡馆鳞次栉比。17世纪后期,单单伦敦的咖啡馆就有3000家之多。
不过,咖啡豆的产出地只有南阿拉伯的也门,欧洲人只能经由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摩卡(Mocha)港进口咖啡。“摩卡”也成为古老的咖啡品名。
1718年,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植物园的咖啡树苗被移植到南美的法国属地圭亚那,1727年再移植到巴西的巴拉耶。在巴西,咖啡农庄蔓延到了南部的里约热内卢附近。之后,巴西在1808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咖啡产地。直到现在,世界咖啡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来自巴西,巴西堪称是咖啡大国。
整理自《餐桌上的世界史》
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三伏天吃什么汤解暑 解暑佳酿养生汤推荐
月子经典小米粥怎么做 产后恢复小米粥菜谱宝宝辅食自制冰棒 水果酸奶冰快手美味早餐 总有一款是宝宝最爱蒜蓉烤茄子怎么做 在家制作宝宝大人都能吃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