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的三种退热法

时间:2018-09-08 14:45:57 来源:微信搜索作者:退热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一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退”就是要使这壶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搅拌,以增加散,所谓“扬止沸”;再次,可往中兑入冷,甚至冰块,所谓“者寒之”。

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法”,即用苦寒通便的物来达到退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退。故常用大、芒硝等,或将其配入清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结,使邪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

2、扬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法”,即用辛散的物来达到退的目的。它主要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法,适用于表证发的病人,常见发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因受邪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肢体酸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脉浮紧等;后者发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口渴,咽喉肿,脉浮数等。发汗退法宜根据寒之异来选取不同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如麻、桂枝、羌活等;风表证常用辛凉发汗,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外达,发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法,适用于内有郁的病人,因邪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膈烦,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脉数等,可于清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之功,此符合《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法之一,即用寒凉(甘寒或苦寒)的物来达到退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法,宜用甘寒退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烦躁,口咽干,便秘尿,舌红苔,脉数有力,为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法,如连、芩、柏、栀子等。由于本类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证,不宜于虚证;在临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