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珍贵的饮食谚语,您都知道吗?

时间:2018-07-19 15:57:29 来源:人卫健康作者:饮食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补不如食补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食物功效和属,在一日三餐之中,通过食物来调养身体,也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比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调养促疾病痊愈

本谚语强调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食物功效和属,同样可以起到物纠偏样的作用

疾病的形成是体内阴阳失调而产生的偏差,物的味就是为了纠其偏。食物也具有如同物的味,因此可以用于治病养生。但是,食物物又有所不同物偏较大,食物较小。因此在小病或是大病将愈,以及人体阴阳气腑功能偏差较小之时,食物治疗治疗更加合适。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帝内经》说,在病将痊愈之时,可通过谷“食养”以调之,促使疾病痊愈,不要再使用物,否则就会损伤正气。

养生应用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许多人开始买些人参、鹿茸之类的补来“补身体”。然而,物力量较大,很容易问题,反而不如食补,更适合无病之人的保健

此外,食物的偏较小,其营养容易被人体吸收,且口感比物好得多,因此比补更有优势

为例,医学专家指出,除了一些对的需求量特别大的特殊人群,如儿、孕妇、乳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应该适度地补充一些制剂外,其他人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即可获得充足的。比如,牛奶的含量很丰富,较容易吸收,是人们理想的源。类、皮、海带、紫和各种豆类、豆制品、小、韭中都含有较丰富的这些食品也能弥的摄入不足

当然,食补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比如,对于营养不足体质虚弱的人,适当增食一些禽食品;阴虚者可适当点甲体质虚寒者可增食一些羊食品,能收到较好的滋补效果

病从口入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许多疾病的产生来源于不科学饮食习惯

饥饱失常,肠胃乃伤

本谚语强调饮食习惯疾病相关

病从口入,至少可从3个方面的内容理解

一是食物卫生问题食物如果被病菌感染,或是腐败变质,可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二是饮食饥饱失常。正所谓“饥饱失常,肠胃乃伤”,过饥或过饱都会损害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意义重大,脾胃受到损伤,会引发多种疾病

三是饮食偏嗜。人是杂食动物,只有广泛地摄食各种食品,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若任其偏嗜,则容易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发生诸如佝偻病、夜盲症等疾病

养生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多种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都可概括为病从口入,如尿病、脂肪肝及心脑疾病。因此,注意饮食,防止病从口入,意义重大。由此可见“病从口入”,不仅仅是一个饮食卫生问题,而且也饮食的不合理,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要想身体好,每餐七分饱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饮食不能过饱,七分饱,对保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饮食不要过饥过饱

本谚语强调饮食不能过饱,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不过饱是中医饮食调养的一个重要原则,被历代养生学家奉为圭臬。孔子就主张“食勿求饱”。南北朝的大医学家陶弘景曰:“何必餐霞服大,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意思是说养生根本就不用去服那些所谓的仙丹妙,只要饮食不过饥过饱,就完全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了。

苏东坡是北宋时朝的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对待饮食也是本着节制的观点,他说“以饥方食,未饱先止”,就是说食物要在饿了以后再,还没饱的时候就要停止了。南宋大文学家陆游寿享86岁,一生的养生心得概括成一句话——“多寿只缘餐少”,说的也是节食的主张。

养生应用分析

七分饱,就足以保证人体生长发育营养供给,又不会因营养过盛引起负担,可以作为饮食的一个标准。尤其在食物供应丰富的当今时代,很容易饮食过度,长此以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就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过剩的食物还会发酵、腐败,产生各种有害毒素和气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饱食会使身体内的液集中到胃肠道,造成大脑、供氧不足;饱食亦引起主管胃肠消化的神经持续兴奋,这使大脑的相应区域也兴奋,而语言思维记忆等区域则受到抑制,影响智力记忆力;此外,饱食会引起人体细胞超负荷工作,从而加

早食好,午食饱,晚食少,一日三餐要

本谚语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总结,亦含很深的养生知识。它告诉我们,一天之中的饮食要根据人体的生理情况活动量的大小进行调节。早应该适中,午可酌情多些,晚要酌情少些。早晨是一天活动的开始,早摄入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才能保证上午的正常工作;中午时分,上午的消耗需要补充,下午的工作也须贮备能量,因此午餐就可相对多食一点;晚餐之后活动就减少了,消耗不多,所以晚餐一定要少食,而且最好是进食消化清淡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出于节食的目的,许多人早餐,这是很不合适的。早晨后,人一般不太容易饿,这是因为一夜的睡眠之后,人体还处于一种低代谢的状态,因而没有进食的欲望。但是,我们上午活动所需的能量,都要通过早餐来提供;另外,规律早餐可以适时地振奋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由低代谢状态转为高代谢,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对于减肥都是很有意义的。

养生应用分析

一日三餐的不同要求,根本上来源于一日之内活动量的不同饮食活动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活动量大,消耗的能量就多,就需要摄入较多的营养,就要多食;反之亦然。战国名将廉颇一顿食一斗米、十,可活到80岁时还能带兵打仗;唐朝的薛仁贵也是极能多食之人,70岁时打突厥,也是一战定乾坤。二人都是百世不遇的猛将,唯其能战,故能食;得虽多,活动量也大,营养能够消耗,所以也能长寿。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大饥大渴情况下,也不能饮食太多,反之会导致脾胃的损伤。

饮食要有规律

饮食是摄取能量的段,同时,饮食消化吸收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饥大渴之后,人体能量不足身体调整状态,形成新的生理平衡,以维持人体必须的新陈代谢。大饥大渴之后重新进食过程,就是打破这个平衡,在重新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应该少量进食增多,否则身体无法适应,就会生病

养生应用分析

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这样就不会过于饿也要形成习惯,并且根据活动出汗的多少有意识调节。要改变而为的做法,以保证身体功能的平稳运行。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时在纳粹集中营里未被饿和酷刑折磨死的200多名囚徒获得了自由。新政府设宴为其庆祝。劫后余生总是令人高兴的事,何况还有许多的美酒佳肴。获释囚徒们欣喜若狂,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而乐极生悲,餐后数小时之间,这200多人中竟出现相继死亡的现象。这一惨的教训告诫我们,大饥之后切莫饱食。

因为当人体长期处于饿状态时,其肝的解毒能力就会下降,而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食物会使氨剧增,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时就会产生氨中毒,轻者引起昏迷,重则引起死亡。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可谓至理名言。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养生名言谚语集锦》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