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中医养生基础知识之脾

时间:2018-06-22 02:15:58 来源:三五味茶疗作者:精微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骨相齐,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谷,分而言之,则括运化谷和运化液两个方面。

(1)运化谷: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谷精微(又称谷精气);二是吸收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谷精微上输心而化为气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谷,括了消化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由注入心脉化为气,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气传布各所当人之,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的物质基础。饮食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谷为本,脾胃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和气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湿:运化湿又称运化液,是指脾对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肾、三焦、膀胱等腑,调节、维持人体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湿是调节人体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液(津液),通过心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谷精微和运化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脾主生,指脾有生的功能。统,统是统摄、控制意思。脾主统,指脾具有统摄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脾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脾运化的谷精微是生成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证》)。脾运化的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旺盛则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物质缺乏,则液亏虚,出现晕眼,面、唇、舌、爪甲淡虚征象。

⑵脾主统:“脾统诸经之”(《名医汇粹》),“人五六腑之,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之外。脾统作用是通过气摄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生化之源,气为帅,随气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充盈,气能摄;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离脉道,从而导致:由此可见,脾统,实际上是气对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者,则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但脾之统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证论·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液,不归经而导致者称为脾不统,临表现为皮下出、便、尿、崩漏等,尤以下部出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而且还能摄,具有生的双重功能。所以说:“睥统脾虚则不能摄;脾化,,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目,再通过心作用生气,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谷不能运化,气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下垂等。

(二)脾的生理特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各有升降,心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胃为阳明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恶湿,与胃喜润恶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湿,以调节体内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重如裹、脘腹胀、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芪、术、扁豆、大枣、饴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