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消失的3000家成都小吃,给餐饮人上了一门必修课!

时间:2018-03-28 10:05:22 来源:健康美食作者:成都点击:

导读:一夜间消失的3000家成都小吃,给餐饮人上了一门必修课!2018-03-28 09:49 来源:健康美食在多年前的餐饮市场,成都小吃比沙县和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多年前的餐饮市场,成都小比沙县和焖鸡还要火爆,巅峰时期的成都小有3000家门店。那什么原因让这3000家门店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呢?这些门店的消失,给餐饮人又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在当今的餐饮市场中,竞争无处不在。很多店突然兴起,也有很多店日渐衰败。3000家店一夜之间全部消失,这在餐饮市场里还是非常少见的。就在很多人还没缓过神的时候,以前那个既卖盖、又卖炒、烤的成都小就这样突然在我们身边消失了。

最开始的成都小是由四川开州人带入北京的,在经过了10年时间的打拼,成都小发展到了3000家门店的规模,可以说走在路上随处可以看到成都小的身影。就在成都小无限壮大的节点上,一夜之间却在京城消失不见了。

那么问题来了,能够做到3000家门店的成都小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呢?他又给餐饮人带来了哪些启示?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成都小如何走到3000家门店这一步的。

起源:成都小的崛起

之前我们说到,成都小是由开州人带到北京的,但是开州其实是属于重庆的。开州这个城市有160万的人口,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为了谋生,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到工地打工。很外出打工的人们发现,许多工地周围没有的地方。有一些脑灵活的开州人就打起了卖的主意。

因为一开始条件比较简陋,只能依托盒来贩卖,那么当时非常出名的成都小就成为了首选。果然,这门生意真的做了起来,赚的比打工要多的多。于是,更多外出打工的开州人售卖起了成都小,并一发不可收拾,把店开到了北京

一开始在北京的时候,开州人主要售卖的以子、为主,后来有食客反映想的,开州人开始现学现做,炒便成了成都小的标配。随着客人的增多,客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巫山烤的成为了成都小的一部分。

因为产品种类的多样化,成都小的竞争力变的非常大。加上当时的各种成本都非常低廉,这样的模式让更多开州人加入到开店的队伍中。很成都小便占领了北京的各个街道,开店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000多家。

衰败:3000家门店一夜全部消失

时间推移到2012年,成都小北京竟然人间蒸发掉了。与当时同样火的沙县小和兰州拉面相比较,成都小的衰败就很容易理解了。

品过多,有利也有弊

成都小不仅卖盖、炒子等,还有巫山烤,如此丰富的品让他们可以吸引到不同需求的顾客。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成也萧何败萧何,成都小最受欢迎的亮点却最终让它走上了绝路。这样的经营模式,让成都小过于依赖于厨师了。

与同类型的沙县小对比,同为夫妻模式,但是沙县却走的更长远,这和沙县小所卖的食物是息息相关的。

在沙县小食物被分为几大类:特色小(蒸饺、拌面类)、卤味、特色炒、滋补炖营养馄饨、商务套餐、特色主食(河粉类、面类)。

这样的品经营模式有两个好处

A、出,翻台率高

从沙县小单来看,品第一眼看去感觉非常多,但是每一栏都有品类划分,在品类细分下来看,单并不复杂。而沙县小主打的卤味盖,卤味和米都可以提前准备好,客人点单后直接就可以端上桌。出的速度了,翻台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B、操作简单食物可以共用

我们看到沙县小的盖也有好几种,但是每个种类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每个套餐里都有青或者豆干,这些都是煮好的。再有就是鸭、鸡等卤味,只要按着单上的搭配一拼接,一份套餐就做好了。而且食材之间还可以公用,比如套餐里的青也可以用在品里,这让产品线和采购端都能非常轻松的完成任务。

这样下来,成都小和沙县小对比就非常明显了。如果是同样的销售额下,成都小的人力成本以及效坪会明显低于沙县小

成都小无成都

成都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一开始店里确实是售卖成都小的,但是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成都小更像是巫山烤或者其他。

相对而言,沙县小或者兰州拉面都因为其独特的产品记忆得了顾客,让自己在产品记忆中存活了下来。

一个没有记忆点的餐厅,倒闭也是必然的。

“三座大山”越来越重,导致管理失调

按照成都小以前的经营模式种类再多也可以通过招人来解决,但是随着北京房价的上涨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成都小价格也越来越高,打破了给人的好不贵的印象,食客逐渐减少。

管理层面,成都小不得不缩减人员,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厨房乱,翻台率越来越低,客人口碑越来越差,再加上餐厅环境以及跟不上潮流,这样的恶循环成为了成都小消失的最主要原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