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寿司总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了吧!

时间:2017-10-23 00:51:26 来源:历史研习社作者:寿司点击:

导读:日本的寿司总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了吧!2017-10-23 00:18 来源:历史研习社文|了包寿司多被写作“鲊”(zhà)或“鮨”(yì),两
扫描关注公众号

文|了

寿司多被写作“鲊”(zhà)或“鮨”(yì),两个词发音都是sushi,现在较多见是后者。这两个词都源自于汉语。“驯鮨”或“驯鲊”就是寿司的雏形,它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寿司有很大的不同。由“驯鲊”发展到现在寿司,经历了三个阶段:“驯鲊——生驯——早驯”。

第一阶段:驯鲊

所谓“驯”意思是经发酵以后成熟。“驯鲊”是指经过发酵以后成熟。前面已经提到过“鲊”来自于汉语,中国古代同样有“驯鲊”。《尔雅》中载,碎称为鮨。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说:“鲊,菹(zū)也。以米酿以为菹,熟而食之也。”菹的意思是腌制,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以碎主料,拌入和米,发酵成熟便可食用。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作鲊”的做法,第一步是选用新鲜鲤,去鳞切块,撒。第二布是将粳米煮成干,置于盆中,以茱萸、橘皮、酒混和,制成“糁(sǎn)”。

第三步是将与糁叠放到瓮中,一层一层糁,放好后以以竹叶和箬叶交错置放其上。最后一步是置于屋内阴凉处任其发酵成熟,有酸味时,便可食用。东南亚地区同样有将一起食用的传统。很难说清日本的驯鲊究竟起源于哪一个国家,可以肯定是与这些食用稻的国家关系密切。

日本驯鲊大致出现在奈良时代(710-794),最初是专门的祭祀用品,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制作做法中国的很相似。大致上也是将用食使质变硬后的和米渍放在一起,经长久置放后,发酵之后食用发酵过程一般长达数月,米变得稠且带浓烈的酸味,人们食用时会把米丢弃只。这种难以腐坏的一直深受人们青睐。现在滋贺县琵琶湖地区的鲋寿司和鳅寿司就是这种传统的寿司。第二阶段:生驯

室町时代(1336-1573),寿司的制作工艺发生了本质的变革。驯鲊耗时久,米又会被浪费。人们开始直接在米中加入食,再将它塞入已经发酵过的腹中,等待过4~15天便可一起食用。由于时间没有足够长,发酵并不完全,到底什么口味就要有具体放了几天和种类决定。不过米同食已经为近代寿司的问世奠定了一个基本前提。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的寿司是箱寿司。箱寿司也叫叫笹寿司、木条寿司,顾名思义其制作与木箱相关。首先配料铺在箱子的最底层,然后放上米盖上箱盖压实,最后将整块的寿司取出切块即可。第三阶段:早驯

江户时代(1603-1867),人们生活提高生活节奏加制作箱寿司极其浪费时间,新式寿司应运而生。“早驯”也叫“早寿司”,人们用来拌米,以的风味代替发酵酸味,省略了发酵过程。人们还以竹子和芦苇编成的“箦(zé)子”取代木箱用作寿司制作工具。将混后放在箦子,再卷起来,就成功地定型了。

用箦子卷出来的寿司也被称作卷寿司,大小粗细各不相同。不过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寿司还属握寿司,即用将米握成小块,然后加上各式佐料,直接食用的寿司。这也是日本最出名的制作握寿司的食材有很多,比如说、贝类等,食材不同口味不同

总而言之,在第三个阶段,现在日本盛行的寿司都已存在且不断地发展成熟。进入现代,寿司又发展出来军舰寿司、加州寿司等新种类,但大体上的变化不大。

参考资料:

太久保洋子:《江户的食空间:从街摊贩到将军的餐桌,日本料理就是这么来的》

王明月:《卷起来的艺术——日本寿司》,《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第6期。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