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苋菜,天下几人能识葵?

时间:2018-11-23 04:15:36 来源:维权骑士品牌馆l育儿作者:苋菜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冬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千古至理名句,世人皆知,它出自汉乐府《长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节至,焜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开篇青青园中葵中的“葵”,却不为现代人所知。

葵,是我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在古代无数经典名篇中可窥其踪影,可见当时葵种植的普及与繁荣。

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汉代《十五从军征》:烹谷持作,采葵持作羹

清代李时珍在《本纲目》里说:葵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茎二种,以茎为胜。大叶小色,其最小者名鸭葵。

葵,由昔日古人的顿顿盘中餐,沦落到今日少种、少闻、少见的“野葵”,也许是优胜劣汰物竞选择原因,也许是人们对西方外来果蔬更为崇拜的结果,总之,实为憾事!

葵,又名野葵,俗称冬苋,味甘寒,清败毒,滑肠利尿,通乳。

十年代末,那个冬月间,堂嫂生了小侄子后一直奶不足,小宝宝不饱,晚上,一家人都辛苦得很。

奶奶几经辗转,托人搞到了一个的牛鼻子,又从园子里扯了一把冬苋。牛鼻子切片,着姜丝、软烂后丢入切断的冬苋,趁着端给月子的堂嫂喝。

每天一碗,不到一个星期,堂嫂的奶渐多,小侄子吵觉了。半个月后,奶分泌旺盛,多到小宝宝不过来,得挤出来倒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冬苋的神奇。

小小的我一改以前冬苋端上桌,最多敷衍母亲只夹两筷子的惺惺作态,转而发自内心地上它了。

冬苋做法,或清炒,或下入中间高高隆起里边放火炽(木柴燃尽余的渣),周围是的铜制火锅里,涮至柔软,入口“嗞溜”爽滑,类似另一种日益少见的绿色粗软的蚕(木耳)。

小时家家户户种冬苋,一直能到来年开春,嫩时茎叶掐了一起,略老时只能择叶而食了。

冬苋能长到大半个成人高,紫绿的大巴掌叶子下,簇生着紫色的小,风吹枝叶摇晃,影影绰绰的绿色后面,是戴着蔳帽的母亲低的身影。

出门工作离开家乡,走来闯北多年,从没有在另一座城市的餐桌上过冬苋,好像也印证着葵沦为“野葵”的事实。

唯有春节腊月间,回家探亲、团聚的时候,母亲端上一盘鲜绿的冬苋,才觉得如今还能上这昔日的“百之主”,真的太可贵了。

中国人是勤劳又智慧的民族,对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的木果蔬米粟,总能想方设法研究出它们的搭配合理饮食,顺应自然时序,食同源,天人合一。

顺应四季的属,冬萝卜夏姜;顺应地域的特点,湘人川人嗜麻;而当地人多时当地时令,相貌一般的本地苹果论甜度与营养,不比进口的大红富士差的。

古有神农尝百而舍身试毒,今有八十高龄的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提炼青蒿素,终为世界医学发展的推动做出了卓越贡献。

祖国的中是举世闻名,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

可是如今,路边随处可见的木不说小孩成人又能喊出几个名字?有些十来岁的孩子连韭与葱也分不清,是很可悲的。

试问今日,天下几人能识葵?是我们丢掉了葵,还是葵放弃了我们?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智慧,我们后代人应当自豪地传承下去。

一木,一果一蔬,一米一粟,自有它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我们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人应珍视之。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