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治疗热病经验——关键在这两字……

时间:2018-07-08 17:11:01 来源:三味针火作者:伤寒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家素以擅治伤寒延誉于社会,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是《素问·论篇》所谓“皆伤寒之类”的病。明清之际,温学派的兴起,对我家的医学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祖玉公,曾叔祖骧云公得力于吴又可、叶天士二家为尤多。

在我家看来,伤寒与温之争是不必要的,吴叶二家的理论和经验,也完全是《伤寒论》辨证论治具体运用的发展补充。吴又可定三消饮,叶天士辨卫气营,苟非深入仲景堂奥,何能有此领悟。

毫无疑问,温学说离不开《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伤寒论》得温学说的结合,才更丰富和扩大了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当然,外邪的侵袭,“受本难知,发则可辨”。证候的属寒属治疗的需温需凉,各有其宜,不容偏执。所以叶天士说:“辨营卫气,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我家认为,属于伤寒范畴的病,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虽有寒温之分,但外邪的侵犯,由表入里,治疗只宜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由里出表,治疗亦宜透达。除了里结阳明的腑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伤寒临证治疗的中心环节。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入;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这是我家摸索到的两条基本经验。并发现豆豉一味兼擅“表”和“透”的功效,乃治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

我家主张治疗伤寒病以“表”与“透”为中心,提倡豆豉的“表”与“透”的作用,必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的病程传变,不同阶段,采取不同配伍,以达到“表”或“透”的目的。

如邪在卫分者,从葱豉加减。

因南方多湿而无北地的寒邪阴凝,故卫分之邪偏于寒的,不必赖麻、桂的辛温,辛温反助邪;偏于温的也不宜桑菊、银翘的辛凉,辛凉恐遏邪湿。

这与章虚谷“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凉,恐遏其邪,反从内走也”的见解是契合的。此时,惟葱豉的微辛微温,恰到好处。邪留气分者,从栀豉加减;邪入营分或分者,从膏加减。三方都有豆豉,由于配伍的关系,葱豉着重于发汗解表,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栀豉着重于轻清泄,表里双解,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膏着重于育阴达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仍转气分而解,入犹恐耗,直须凉”的原则。不过我家的治法运用,却别树一帜,邪未传入气分化,决不轻予栀子的清泄;邪未传入营分或分,劫烁津液,决不轻予地、斛的育阴生津。

进一境始转一法,独豆豉的“表”与“透”则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打破了温学派对汗法的清规戒律。很多医家,拘泥于朱肱的“风温不可发汗”及王履的“每见世人治温病,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汗,变不可言”等说法,视汗法为畏途,然治疗上实有得汗而解的机制。因此,薛生说:“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吴鞠通也说:“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我家的认识,内伤杂病的治疗前提在扶正,所谓精气夺则虚;外感时气的治疗前提在祛邪,所谓邪气盛则实。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退则津还,与其养痈贻患,无如曲突徙薪。叶霖说:“治病知补阴,是最为扼要处,知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不仅恃增液诸,进乎道矣。”可算得是经验之谈。汗法的任务,重在祛邪,“表”或“透”均应隶属于汗法的范畴。然而“表”有发表,有解表,有育阴以滋发汗之源等等区别;“透”有清透,有温透,有化湿以开达邪之路等等的异殊。这为伤寒临开辟了广阔的治疗途径。但应该指出,此乃就一般情况而言,至如阳气虚弱,脉细肢冷,或汗出甚多及有其他不可“表”或“透”的见症者,自当别论。

还须说明,我家治疗伤寒病,不主张麻、桂的辛温,惟所用的豆豉,乃是经麻浸制的,且亦习用阳旦合辛温之品,治新寒引动伏邪而寒邪偏重的疾患,是不取麻、桂而实不废麻、桂。温学派的汗禁及早施辛凉,诚勿为我家所附和,然恒吸收学派清育阴的特长,结合豆豉的透达行之于壮伤阴的伏气温病,临治验,有案可稽。足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若能更细致地掌握每一证候的病理转归及其治疗法则,对疗效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发原因,我家同意叶天士说的“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但发的证候,伏邪定重,决非一汗所能解散。“汗出不彻”,不应归咎“湿之邪,郁于气分,失于轻清开泄”;的显现,正标志着邪湿透达的佳象,往往出一身汗,发一身,势递减。治当因势利导,仍以“表”与“透”为第一要义,取汗宜微不宜多,如汗泄太过,点必大,反会妨碍邪湿的透达。

此外,炎夏季节,气候,室温调节得不好,或强责其汗,发的颗粒每大如豆,皮厚,色暗有浆,气味像馊浆糊,我家叫它浆,乃天时的溽暑与人体的湿郁蒸罯罨、逼汗伤阴,元气暗耗之征,不容忽视,比枯如骨的枯预后更坏。治疗应轻清泄,淡渗化湿,一般用薏苡竹叶散酌入青蒿、薇、佩兰等味,并用谷露代,因谷露有生津液、益元气的功效,而无阴柔滋腻、胶固邪湿之弊。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国医大师张镜人》, 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

来源:杏林墨香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