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思维打造招牌菜,他的方法有点“怪”

时间:2018-07-08 15:21:01 来源:名厨作者:的人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拿下米其林一星,他的秘诀什么

郭元峰是个理工思维的厨师。

讲事情总以“首先”开,语气平缓地逐条陈述;采访中画的品烹饪图,位置偏了一点都要给你指正过来,很是较真;当然,还少不了好奇心,他似乎不相信感觉经验,烹饪背后的逻辑应归功于科学

作为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中餐行政总厨,他所管理酒店中餐厅丽轩刚摘得米其林一星餐厅称号,也多依凭于他的这种特质,细致严谨。

这种思维也贯穿着他的品创作。从寻找食材品研发,再到后厨稳定的出品,我们所探问的是这种思维,在什么场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蟹的场景融入

3月,广州米其林指南要发布的度还未升上来,各家餐厅忙于日常的工作,春季时令才刚刚铺市。

一封神秘的邀请函伴着一个食材盒而来,主办方邀请他为6月底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会的晚宴打造2道品。摘不摘星,他没多想,只是一心奔着去了。

大主题是传承,提供灵感的食材盒,满是老广元素,腊肠、荷叶、龙趸、薏米,都是粤常用的,还附有一张写着姜撞奶、双皮奶的老单。

从传统出发,每道都要关联不同元素。晚宴的第一道元素是珠江。广州这城因珠江而生、而兴,宽厚的珠江一直滋养着广州人。

广东人讲究不时不食,他顺着珠江走了一遭,看准了下游咸淡交界处的奄仔蟹,这个季节已经成熟、但尚未交配,正膏满肥,赏味最佳。

食材找到了,如何烹饪是个新问题?他的“套路”是看人,过去的人怎么?现在的人想怎么

当地人蟹,大多是葱姜炒蟹或是避风塘炒蟹。一份蟹往往配一份姜,蟹寒,姜,一同饮用。

他想将传统融入,不仅仅是技法,更是将当地人蟹配的场景涵盖其中。试过不同入蟹,普洱、观音,但他总觉得有苦涩味,会破坏掉蟹的原味。

试到最后,他想到了,去寒的同时,增加香味。只是桂、茉莉的香气太呛,最后选中了玫瑰,香味很轻,不会和蟹的鲜相碰撞,还会带动蟹粉的香味。

丽轩的招牌子酱芙蓉蟹粉醉忆江南

广州人蟹大多粗犷,拆蟹更像是江南常用的技法。他并不固执,别家的烹饪技法也拿来用,生拆蟹粉及蟹,少许葱姜,小火现炒,配以蟹和蟹,以玫瑰及30年老雕酒焖透。上时,在羹上放入蟹粉,以鲟龙子酱点缀。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食客更好的用餐体验。“我其实在想这个年代的人,他们需要的什么,想什么?而不是研究怎么做?当然,这两者并不冲突,(我认为)后者更重要,放在研究人上。”

可遇不可求的荔枝菌

第二道,最重要的粤印象,老火,或是凉瓜排骨之类的炖,让人怀念。

晚宴当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一起用餐,郭元峰想找一个真正的广州特色,一年四季并非都有,只在当下。

市面上最火的荔枝菌成了不二选择。传说中荔枝菌是长在荔枝上的菌,实际上是鸡枞菌的一种,需骤出太阳,骤降大雨的极端天气才能长出,目前没办法人工栽培。

晚宴当天的荔枝菌柱脯响螺

这种鲜美的食材,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烹饪法,郭元峰用它入清鸡,把食材的鲜美充分激发出来。

善于寻找食材,似乎已经成为他的显著特征。他有种习惯,不管去哪里,都要找一个灵感出来。

探访食材获取灵感后打造的,长按二维码,了解更多品信息

“作为厨师来说,我们可以想象下,如果我们不出去,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

一年他要出去四次,探访当地有特色的食材。在云南,所有人都着迷于野生菌,他却盯着寻常人家的灰树不放。飞后拌一下,或者炒一下,口感爽脆,却有一种苦涩味。

他带回来,结合当地口味调整,飞后,过冰,保持口感,再用鲜椒和指天椒凉拌,很是清爽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从荔枝菌到灰树,他对天然食材好奇,自小就有。

生长在多山的粤北,家里人都是跟食材打交道的。爷爷是靠贩卖山里的菌菇起家,父亲接了爷爷的生意,品类也从单一的菌菇,拓展到了腊肠、腊、笋干、腐竹等。

只要一放假,他就跟着父亲去收山货。家中的餐桌上,也多是些品相不好,但口味尚佳的干菇。见识与味蕾体验逐渐积累。

9岁时,郭元峰跟着父亲去广州给朋友送货。朋友在农科院工作,拢了一大帮同事。山里的蘑菇没有污染,洗洗就煮煮了。

同事多是农科院的研究员,对食材很了解。山中的无污染食材,他们是边边称赞,这当中有人说了一句话,让郭元峰印象深刻。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这是他最早接触的烹饪理念,而后也影响着他。后厨的人都说,这话是郭师傅的口禅。现在他选食材,看新奇,更看自然自然,当季不当季。

郭元峰出品的金榜酱葵焗海竹

稳定出品靠“系统、标准、逻辑”

他研发的怎么变成后厨团队的,以最好品质呈现给食客?

系统、标准、逻辑,他抛出三个词。

先将一道拆分,分解给各个部门,切配、烹炒,各司其职。

切是怎么切,配是怎么搭配,炒又怎么炒,都一个标准。每天后厨都会组织不同的厨师进行培训。通过品尝,指出缺点, 差了什么火候,缺了什么味道。“不一定有了配方,就能做出好来”。

逻辑,论到厨房里就有点抽象了,或许是烹饪背后的原理,煎炸蒸煮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用腌渍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很遵循科学,它给了我们一种做思路。”

重新理“逻辑”,改良焗鸡

像一道招牌,螺片捞葵鸡,便能拆出各种逻辑。

多用来切的葵鸡,郭元峰却喜欢搭上新鲜的海螺片,做鸡,只是这焗与传统不同

传统的焗鸡,先要炒,炒到没有分,裹了纱的鸡埋入炒熟的海中,焗制1小时左右。海松散的结构充分吸收鸡散出来的分。后,配以沙姜食用

充分激发了鸡的鲜味,却让鸡略微有点老。

郭元峰重新梳理“逻辑”,一步步拆解,最后决定半蒸半焗。

锅底的,撒入分,焗鸡用锡裹住,固定在锅中,再覆上,盖上锅盖,加湿的巾密封。70度左右的温度,用蒸气去蒸,激发出鸡的鲜味,又不过老。

将新鲜螺片处理出汁,与鸡搭配,更加能烘托出鲜甜的口感。

“我很喜欢观察研究,一只菌为什么在一天时间内能长出来,为什么长那么,口感那么嫩。”好奇之外,敏而好思,这或许是他的食材套路”。

发布会现场的摘星瞬间

采访在首版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后进行,除了公布前的紧张,他一直很平静。

“其实拿不拿星都一样,现阶段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如既往照顾好顾客,培训好我们的团队。拿星后也会有压力,会以米其林指南为参考,往更高标准走,让自己更完整。”

“未来已来”,他想把控未来,所依凭的依旧是他的“理工思维”,对烹饪世界保持好奇,又有系统、有逻辑地推进下去。

-end-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