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方剂与治法

时间:2018-06-27 09:55:39 来源:然道国医作者:治法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医方剂学-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为指导遣方的原则

(2)“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段。

(3)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

常用治法

治法是针对临证候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临证候的复杂据欸的那个了治法的多样,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气畅、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由于病情有寒,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淸病邪的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千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屎、冷积,瘀、结痰、停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屎内结,或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腑功能,且无明显寒补泻之偏,质乎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气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使用温法要庄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假寒”证,不可误用。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泻火、解毒、凉作用,以清除里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证、火证、毒证以及虚证等里病证。由于里证有在气分、营分、分、壅成毒以及在某一腑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清营凉、清解毒、消不同使用清法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证,不可误用。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化痰利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痰、食、、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瘀、癥瘕积聚、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使用消法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阴阳,以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用于各种虚证。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的补益,使人体气阴阳虚弱或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使用补法以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法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补、补阴、补阳等,在这些治法中又括分补五之法。使用补法要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虚实不同的证候。但是,对于多数疾病而言,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