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进了“对喷群”,还能舌战群儒吗?

时间:2018-06-12 14:05:36 来源:美露-长沙站作者:目的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文|王言虎

一大早,被朋友拉进几个微信“对喷群”,什么“民谣vs嘻哈vs摇滚对喷群”,“豆瓣vs知乎对喷群”,“甜咸豆腐对喷群”之类。

群友各为其主,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家反王,“喷”得火朝天。

这样的“对喷群”是从昨天开始火起来的,据说渊源自“勇士骑士对喷群”。两家球迷为过嘴瘾,已经不满足在论坛上“掐架”,干脆专门建个群直接“搏”。

可能是受到该群启发,各种以地域、兴趣、专业为内容的“对喷群”齐刷刷冒出来。

在这些群里,我是不敢出声的,哪怕是说一句“走程序还是直接喷”,立马就会被喷地体无完肤。

我的任务就是躲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唾沫横飞,化作我写作此文的素材。

观察到,在这样的“对喷群”里,对喷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讲逻辑,进群开口就喷,就是标准姿势

群友们喷得都挺狠的,可以说是话连篇了。诸葛亮厉害,骂死了王朗,但若拉他进群,我估计他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说诸葛亮的骂是一种文雅的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这群“喷友”的风格就是“社会”。

各种不可描述乱飞,满屏三俗表情,勾勒出一个个“社会狠人”形象

举个栗子。有人刚说了一句“甜豆腐脑天下第一”,就有人说,“我想豆腐”,然后,一连串的词儿就堆了上来,无法直视。

各个群都是如此,他们进群就骂,没有来由,没有目的,谁的火力最猛,谁就了。我是孤陋寡闻,这么不和谐的场景,真是第一次见。

在群里对喷,当然是一种很没素质的表现,绝不应该提倡。值得分析的是他们的心态

首先要明一点,各种对喷群,几乎是没有任何组织的,群友来自天南海北,相互不认识,进群向对方扔个字,就算是“见面礼”,并且接下来的流程,就是不停“送礼”。

什么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就能骂起来?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其中奥秘,我们或许可以从《话文化史》中找到答案。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在《话文化史》中认为,骂人是一种社交互动行为,这有三层意义

第一是与自己互动,骂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而主要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是有目的地骂,旨在报复或者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

第三,骂失去了攻击或者宣泄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以达到增进感情等目的。

他还指出,有目的的骂,通常只发生在自己认识或有过节的人之间,而见人就骂,属于无目的型,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与自己互动

各种对喷群,就属于路丝·韦津利所说的第一层次。

他们进群就喷话,其实是漫无目的地喷,这有着相当攻击,只不过,在某种“规则”(“互喷群”)的掩护下,他们“合法”地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只有虚拟社交才能让他们如此发泄情绪,日常人际交往中根本不会允许他们肆意插科打诨。

现实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即便心有不满,他们也只能压抑自己 。

这样的“对喷”,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彼此认可接受可能来自对方的“攻击”话语,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这个界限,并不好把握。我看到不少群里,一些人不仅用语恶毒,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色情意味的表情,这就不只是道德素养的问题,已经涉嫌违法

目前,微信方面已发布《关于微信群聊内文明对话、理表达的规范与建议》,称“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对个人帐号,将会进行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若因对喷引来被封号之祸,自然得不偿失。

总之,小喷或许可以怡情,大喷真可能伤身。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