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 | 为什么北京小吃难吃到哭?

时间:2018-06-08 19:16:16 来源:中国城市中心作者:北京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文 | 吴余

北京为何饱受恶评?是否因为多数人受到了王府井小街的蒙蔽?将来还得到老北京吗?

除了自幼惯本地食物北京原住民,大部分人对北京的体验都算不上美好,时常反映为社交媒体上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剧烈争论。

在不少北京土著看来,外地人之所以对卤煮、豆汁印象恶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首都缺乏敬畏,明明没有到正宗的北京,甚至只品尝过外地人仿冒的食物,便妄下论断。梁实唐鲁孙们回忆故都的美文,足以为老北京美食正名。

被老北京们认为玷污了北京的王府井小

北京什么不受外地食客欢迎?真的是因为仿冒者众,且外地人均有眼无珠吗?

怎样成为小之都

事实上,北京并非今天才饱受非议,早在民国时期,便已作为暗料理出现在作家笔下。

北京还“老”的时候,外地进京作家周作人就曾多次表示:北京“枉做了五百年首都,连一些细点心都做不出,未免丢人”,甚至“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有滋味的东西”。

德国摄影家摄影家 Hedda Hammer Morrison 在 1933 年至 1946 年拍摄的北京组图之一

如果说北京太深,周作人居京生活近五十年还是没能见识到正宗的北京,那么 40 年代末进京的中共领导多年定居北京,且位居权力中心,实在不太可能还会被外地厨子蒙蔽。但据其身边人回忆,首长们一般只对涮羊、烤鸭等“大”感兴趣

首长们对北京的餐饮平有着清醒认识:一五计划期间,考虑到北京的服务业平与首都地位不相称,周恩来亲自安排上海的老正兴馆、美味庄、义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食品店迁来北京

不过,周作人对北京“枉做五百年首都”的非议,确实没什么道理。因为一座城市是否有丰富可口的小,与它有多长的历史并没有直接联系。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西安、长沙、成都、广州、上海等小之都及其名小,全都是近代的产物。1991 年,工商部首次全国评议“中华老字号”,最初将条件设为有一百年以上历史,但符合者实在太少,最后只得放宽到五十年

当然按商户自己的说法,小历史可逾千年,且都由乾隆或慈禧太后赐名

之都只能诞生于近代,是小的市场角色决定的。小不同正餐,主要面向大众,也就是那些不想太多的社会中下层人群。要发展得好,就必须存在一个有相当规模、具有一定消费力、对口味有所追求,但又讲求实惠的消费群体。

这个群体只有在近代工商业城市中才可能存在,城市工人、公务员、教师、职员、小商人们天生是完美的小消费者。这种城市往往还能集中周边乃至跨区域的烹饪技法,使餐饮平加速升级。

中国以小闻名的城市,全都是率先近代化的区域工商业中心。如最先对外开放、近代工商业最发达的广州和上海,其小之都的地位也最无争议。

广州楼源于供普通劳动者饮食的“二厘馆”,意为二厘就能饱。随着工商业繁荣早已今非昔比。

随着晚清长江流域的各大陆码开埠通商,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汉口、长沙、重庆等区域工商业中心,其小准也都不差。

1891 年开埠的重庆,是中国第一个内陆通商口岸,由于地处长江航线末端,各地的商贩和饮食都在此汇集。本地小得以加速发展:重庆火锅最初只是船工用来动物办法,1930 年代则被改良成馆常见的市民食品食材也不再限于下

以小闻名的长沙更是如此。晚清之前,湖南饮食并不出名。但长沙开埠后,餐饮业随着新兴工商业迅速繁荣。据清末官方编印的《湖南商事习惯报告》,当时长沙小就已有了米食、面食食、饮等数十个品种,小商人“夜行摇铜佩、敲小梆为号,至四五鼓不已”。

长沙的传统面(上)明显有苏式红面(下)的

除却自然而然的经济发展,1930 年代的对日战备也改写了中国美食版图。

1932 年,国民政府开始筹建战时后方,全力经营四川和陕西。大批工厂、机关、学校随着大量人口迁入四川,进而带来了工商业和饮食业的时期

西安则一度是 1932 至 1937 年间的法定陪都。抗战爆发后,大量工厂、机构学校也迁来陕西,全省过半厂家集中于西安一地。西安人口在十年间翻了三倍。

结果,西安餐馆的增速在抗战期间达到了历史最高平,且绝大多数都是面向大众、擅长制作的中低档餐厅。、羊泡馍、泼面等经典小都在此时扬名。

然而,近代北京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尽管始终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但北京敏感的政治属使之无法借助近代化的便利。晚清以来,海运便利的天津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北京的工业连青岛、汉口都不及。

1933 年全国 12 个城市工业化比较

因此,即使是北京最高档的宫廷小,也不免被别处的近代城市小迅速超越。如宫廷代表仿膳庄,其点心在周作人看来就很一般。1975 年,周恩来品尝了其名点“末烧”,因过于腻,忍不住建议加入南芥和笋丁。

更要命的是,北京近代人口结构与其他城市市民阶层壮大的趋势恰好相反:消费阶层不断收缩瓦解,底层贫困人口却极速扩张。这使北京饮食准不仅很难进步,反而在大步后退。

这背后,是帝国首都的诅咒与近代的噩运。

逆行的老北京

北京从来不是一个正常城市。

清代的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满汉分城而居,汉族只能住外城,内城由八旗占领。八旗军户不事营生,由国家恩养,只能当官或当兵。1882 年估计,内城旗人约 44 万余人,加上仆役,占北京城人口的 62%。

这些皇粮的旗人,本是北京城最大的消费群体。然而自清末新政开始,清廷逐步裁撤八旗,令其自谋生计,旗民世代不事营生,很沦为贫民或离开北京。到 1910 年,北京只剩 20 万平民化的旗民。

作为大清国都,北京城里还住着大量皇亲国戚、官员吏,这些朝廷俸禄的人口又养活了大量商贩、杂役。1908 年统计,北京城内直接或间接由国家财政养活的人口达 40%。但辛亥革命后,皇室宗亲纷纷逃亡,逃往天津之京官“日以千计”。

与此相反的是,尽管旗民、皇室和公务员大量逃亡,近代北京人口却逐年上升。

这是因为近代华北灾害频繁,大量灾民涌入北京。1911 至 1949 年间,北京周边有 22 年发生旱灾,19 年发生灾。由于城市工业薄弱,北京无力容纳新增劳动力,市民贫困化因此成了最严重问题

接受美国赈济的北京贫民

北京贫民之多,当时已引起关注。1925 年 3 月 11 日的《晨报》自嘲道,“北京地方特色,除了风灰、政客以外,就要算贫民多了。”次年,《晨报》又解释北京为何被称为“首善之区”:因为乞丐、难民、饿死街者的数量无人能及。

1926 年 12 月,北京警察厅还调查过北京市民家庭经济状况,结果触目惊心:

其中,极贫户是指“毫无生活之资者”,次贫户是指“不赖赈济则不足维持最低之生活者”,下户是指“收入之仅足以维持每日生活者”,这占 74%的家庭肚子就已不易。

尚有余财的中户是最接近市民阶层的小消费人群,尚能有一定数量,是因为北洋政府仍将首都设在北京,大量政府职员与十几万留京待职人员构成了中户的主体。

但到 1928 年,北伐军进占北京,北洋政府垮台,民国首都迁往南京。原中央机关或南迁,或降级,且新政府很少留用旧员,大批公务员失业返贫。梁启超描述道:“北京一万多灾官,连着家眷不下十万人,碗一齐打破,神号鬼,惨不忍睹。”

北京服务于官僚体系的消费体系瞬间解体,数月间歇业商铺达 3563 家之多。贫困化程度陡然加深,粮店出现了米面销量减少,杂粮销量增多现象,因为原来米面者改杂粮充饥。

在国立北平艺专任教的法国画家 André Claudot 记录的 1928 年北京贫民

这种只求饱的社会,自然不能指望能诞生出什么精美小

周作人对此有准确的观察:“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质,南方的则是闲食。我们只看北京人家做饺子馄饨面总是十分茁实,馅决不考究,面用芝麻酱拌,最好也只是炸酱,馒全是实心。本来是代用的,只要饱就好,所以并不求精。”

此类典型是火烧和面,淀粉和脂外的营养成分近乎为零

对广大生活在“老北京”的老北京们而言,卤煮、炒肝已是难得的食,用豆渣制成的豆汁或许已是唯一买得起的饮。今天的外地领理应予以同情之理解

当然,再不济的食也要以“有讲究”而自傲。1928 年的一项调查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在被调查的北京贫困家庭中,有 32.75%是曾享受过特权而又坠入底层的旗民。

德国摄影家摄影家 Hedda Hammer Morrison 在1933 年至 1946 年拍摄的北京组图之一

谁能拯救北京

所幸的是,1949 年建都北京的新政权很掌控了局面,没让近代北京的颓势继续下去。

贫民问题得到控制:1950 年,北京市委采取了以工代赈、动员返乡等多种救济段,民政局有计划地介绍失业者分赴察北、内蒙、抚顺或返回原籍。当年北京贫民自杀数量明显降低。

首都人民的饮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1952 年,北京原有的大小餐厅开始公私合营,小摊贩被重组为南来顺、隆福寺和西四这三家大型小店,或并入各大食堂。陈云和毛泽东还亲自过问东来顺涮和全聚德烤鸭合营后质量滑坡的问题

只是,普通市民配发的粮票数量,一般不起烤鸭涮。为了解决北京人民难,国营小店的粮优先用于制作 2 两一个的大火烧。芸豆卷、面杏仁豆腐等需特殊原料的品种只好舍弃。

原教旨老北京的复兴,还得等到改革开放后。

一些民营卤煮重新开业,国企改组后,一些老小也重新打出了各自招牌。如今天的砂锅居、护国寺小、庆丰子等品牌,同属于由西城区饮食公司改组的华天饮食集团公司。

北京著名小庆丰

虽然这些小很难取悦游客和领,但这并不要紧。在可见的未来,它们仍有光明的前途,因为党和政府为它们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早餐便是支持小店的刚需。北京曾在 2002 年推广早餐,但由于占道经营影响市容,2015 年起转而清除早餐鼓励庆丰子等国有餐占领早餐市场。

曾经遍布街北京早餐

在上海广州,711、全家等便利店可解决许多人的早餐。但要在北京便利店卖团三明治,需经食监局长达半年的严格审批,最新的《北京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案甚至规定便利店不得经营现场制售熟食。北京连锁便利店的数量因此远无法同上海广州相比。

近期疏解低端外来人口的任务,为老北京消灭了绝大多数有力的挑战者。2016 年 12 月出台的《北京市餐饮业经营规范》要求城区范围内新建餐饮店的使用面积不得低于 60 平方米。资本有限的民营外地小今后将很难进入北京

如果你实在喜欢北京而来到了北京,且不愿在街进食,今后恐怕只能去 M 记或 K 记解决早餐问题,真正的老北京不会对此表示异议。

北京美食界元老王世襄,以一海米烧大葱为北京土著食客传颂,其晚年最甜品是麦当劳的巧克力新地,一买就买二十四个存在冰箱里,一天六七个。其次是雪碧。

扩展阅读

北京十大特色小,你最中意哪款?

提起北京美食,很多人往往脱口而出烤鸭。不过,北京作为几朝古都,美食不是只有烤鸭。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十种老北京日常生活中经常十大特色小

1 酸豆汁

豆汁这东西,不要说是外地人,就是自称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后迁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的味道。但是在老北京人看来,豆汁却是提神醒脑败火的上等饮料

喝豆汁不能大口大口的喝,否则那酸味太“冲”鼻子,要像喝一样一点一点的抿。豆汁里要放咸,就着焦圈儿一块

2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小,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相传以前的普通人不起,所以就用动物的下来代替。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卤煮火烧的。

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豆腐乳、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吸足了汁,火烧透而不烂而不糟,偶尔到一片更是满口脂香。

3炒肝儿

北京特色风味小。具有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发展而来的北京,以猪的肝,大肠等为主料,以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

最初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子一块,但现在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做好的炒肝汗晶莹透亮,猪肠肥滑软烂,肝嫩鲜香,清淡不腻,醇厚味美,不愧是京城小中的佼佼者。

4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中的名,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爆熟,蘸芝麻酱、、酱豆腐、香末、葱等拌制的调料,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5艾窝窝

艾窝窝历史悠久,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6豌豆

豌豆北京传统小。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豌豆北京的豌豆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成品色泽浅、细腻、纯净,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入口即化。豌豆原为民间小,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用上等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腻、纯净,以慈禧喜食而出名。

7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南方地区却喜欢称之为马打滚,它的原料是用米面加蒸熟,和面时稍多加和软些。另将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米面外面沾上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卷起来,撒上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豆粉香味儿。

8褡裢火烧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褡裢火烧是一种食品,色泽金,焦香四溢,鲜美可口。有些人易反胃,但做馅时又喜食韭的味道。因此用韭的中段儿在类似锅贴的褡裢火烧里,煎熟后把韭抽出食用。褡裢火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一直享有盛誉。

9奶炸糕

北京中奶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品种。奶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10 北京年糕

色品种很多,仅凉糕的品种就有盆糕、馅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窝窝、豆渣糕、卷糕、藕丝糕、粽子等十多种。凉糕用料有整米、碎米、米粉之分,成熟方法也有蒸煮之别。

作者:吴余

注: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