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春秋时期的粽子,原来就是角黍和筒粽!不简单啊!

时间:2018-05-30 18:51:29 来源:梦笔三生作者:粽子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粽子的起源也是在屈原之前。

据记载,早在春时期,用菰叶(茭叶)黍米(五谷之一,长相类似小米,俗称大米,有粘度)成牛角状,称“角黍”;也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木灰浸泡黍米,因中含碱,用菰叶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粽。现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煮出来的粽子呈晶莹亮的棕色。

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杂粽。就是在米中掺杂禽兽、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句。

元、明时期,粽子的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