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诊断《触诊、腹诊》

时间:2019-04-27 08:35:18 来源:村夫艺作者:胸腹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指,触摸病人的面、皮肤、四肢、腹、背等处的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反应情况,称为触诊。触诊常能收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资料。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温度和湿度。若皮肤清凉,自觉畏寒,而不发,则多为虚寒;如皮肤、无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汗出如,是阴虚;自感发,但扪之不,多属虚(阴虚、气阳虚)。

(2)触摸足:足清冷,身不发,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足清冷,而身发,此为真假寒的厥;,多为病,兼恶寒发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者为里证;,则多阴虚内,见于消耗疾病,如肝炎、结核等。小儿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点,即可确诊。

(3)触扪腹:高气粗,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如支气管炎)或痰(如大叶炎)。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者,为结(痰结),按之濡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积)。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括腹腔块,肿瘤。脘腹胀,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得烫为寒,喜近冷物为;腹壁灼为内(多为肠胃);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而起,全身浮肿臌(多见于肾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青筋暴露,四肢削者,为臌(多见于肝);小儿腹大青筋,四肢削,毛发干萎,鼻,唇烂者为疳积(为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屎(降结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时有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积(可为蛔虫阻);腹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1/3交点(阑尾点)按之甚,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大便色,可能是肠出)。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运用的范围。汉后的各代中其术经久不衰,且随着唐代医学的东传而远绍于日本并得以发扬光大。

大家都知道,腹诊的主要内容就是医师通过询问有关病人腹部的诸种感觉并进行腹按压和望、触等诊察段以判断其体内腑经络、气盛衰和阴阳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和途径,它基本上属于中医的切诊范畴,当然通常也伴随着有关的望诊。

我国最早医经《帝内经》中,在总结先秦诊病经验时,即明确指出,观察病人体表形色的反映,就可推知其内的隐伏病变,在《灵枢》中彰明较著地提出,这是一种“司外揣内”(即从外形来揣测其内部病证)的基本诊病方法措施,并为腹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腹诊的理论根据什么呢?早在《内经》中就阐述了腹诊与人体经脉的分布及循行路线有关,因为腑通过经脉相连,气赖经脉运行;经脉又通过络脉、经筋、皮部而与腹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通过体外腹的诊察,就可以反映体内腑、经络、气津液的变化情况。同时,由于不同的经络在腹的分布和循行部位不一样,其所属的腑也不同,因此不同部位反映出的体内病变也就不同。其次是腑在体内所居的部位不同,则外应腹的部位也不一样。故后世腹诊中不同部位与五关系研究,不大都是以此为依据而开展的。《内经》除了提出腹诊的一些基本原理外,还提出了一些括视形色、察腹部肌肤腠理的色泽、厚薄、粗密、等;察寒温,以肌肤的凉判断正气的消长与病邪的质;诊虚里部位以察知宗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等具体内容,奠定了后世腹诊发展的框架。以后随着汉、唐、隋、宋、金元、明、清、各朝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已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并于唐代年间传入日本,且有“难经派”与“伤寒派”的分流而受到日本医学、特别是汉皇医学的重视和阐扬,并起到了承先启后,发扬光大的重要作用

腹诊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发生和发展,已日趋完善,但中、日两国传统医学间的腹诊内容却有着“同”与“异”的不同变化。如从辨证方面看,中医腹诊只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段,很少有人单凭某一腹指征就作出什么证型和用什么判断。而日本汉方医的腹诊辨证,则实质上是以腹诊指征为中心的方剂或证候的组合,如对胁苦满可分成大、小柴胡、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柴胡加龙骨牡蛎等腹证;又如心下痞硬可分为痞坚、坚硬、石硬、坚满等证型;动悸可分成心中悸、心下悸、脐上悸、脐旁悸等证型可为例证。

对辨证主要段的认识上,中医几乎都只把腹诊视为一种辅助方法,而日本汉方医则视腹为生命之本,视腹诊为“方证相对”的主要段。

在辩证稳定上,在整体的辩证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反映在腹诊方面中医也常认为同一种腹症可反映出不同质的证型,如诊腹满,有时认为按之不为虚、为实,有时亦据全身表现而认为上下不可触者非实证…诸如此类的辨证和灵活,在中医腹诊中屡见不鲜;而日本则强调腹诊时方剂与适应证间的稳定,特别是对经方的运用更严格要求原方原量,全不讲究灵活辨证的原则

由于上述的特色,从而反映在对腹诊的研究方法上,中医着重在整体、辩证观点指导下探讨腹诊与证的联系并寻找有关的客观指标;而日本则主为一种现代的分析法,注意微观局部表现及客观化的研究,尤其是着重在把腹诊与处方用直接联系起来查找和运用相应的方剂。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