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川菜的硬道理

时间:2018-09-27 14:11:09 来源:光明网作者:豆腐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麻婆豆腐,是咱们非常熟悉的一道家常。一道腾腾的麻婆豆腐端上来,红绿三色相间,的是豆腐,红的是椒,绿的是蒜苗,一口嫩豆腐吞下,麻鲜香之气在口齿间绽放开来,凌厉的美味带着通透,迅速传遍全身。

在这新鲜美味背后,有一个150年历史的短故事,和一个1800年历史的长故事

万福桥边陈婆婆慈心烹佳肴

这个150年历史的短故事,是直接与麻婆豆腐的诞生相关的。

不同于其他现代家常的模糊起源,麻婆豆腐作为一道经典川家常,有着十分明确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创造人物。因为麻婆豆腐中必需的一味调料是郫县豆瓣,而在文献中,郫县豆瓣明确诞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因此从时间上来推断,麻婆豆腐必然诞生于郫县豆瓣问世之后。

郫县豆瓣是四川特产,今天我们到的版本至少可以追溯到1853年

其实,在很多川里都可以看到郫县豆瓣的身影。溯源君特别回锅,而回锅里的郫县豆瓣,简直是让人魂牵萦。

关于麻婆豆腐的发明人,汪曾祺先生曾有过一段溯源:

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摊,挑夫路过,常到她的摊上,陈婆婆桶底下剩的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

在文史资料中,我们找到了这段关于麻婆豆腐历史片段的完整记述:

大约是在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前后),有一个叫做陈春富的人在成都外北上河坝街开设了陈兴盛铺,这座铺的老板娘,平素待客情实在,常常亲自烹制肴售卖给过往的人力挑夫运,其中当家的就是一道豆腐——豆腐,这道兼具麻、、烫厚味,深受挑夫运们的欢迎,最终在成都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老成都陈兴盛铺场景复原

由于最初的拥趸们都是挑夫运,他们往来铺行色匆匆,常常记不得陈兴盛铺的名字,只记得跟大家都很亲厚的老板娘脸上有几颗麻子,因此大家口耳相传,这豆腐就是陈麻婆的当家。从此,这道豆腐就被称之为陈麻婆豆腐,麻婆豆腐也从成都出发,走向全中国

麻婆豆腐之所以广受欢迎,首先就是味道好。有多好呢?看看三浦春马的表情就知道了↓

汪曾祺先生曾总结过麻婆豆腐的成功要诀:“一要多。二要用牛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末。牛末不能用猪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椒末。一定得用川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烫。”

如庖丁解牛一般,汪曾祺先生把麻婆豆腐看得很透彻。

汪曾祺先生对食物颇有研究,有人将他的相关文章编成《寻味:汪曾祺谈》一,专门谈论中国美食

除了以上诸多用料和烹饪优点之外,麻婆豆腐能够在150年前走红,还有一些历史的佐料。这是汪曾祺先生遗漏的,这里我们就一并将它补齐。

首先是地点的味道。当时,麻婆豆腐的“原产地”陈兴盛铺,毗邻老万福桥,这座桥是当时成都连接洞子口、崇义桥、新繁等县镇的交通要道,尤其是成都市民当时日常所需的食用、大米等大宗物资的运输孔道。当时运输这些物资的挑夫运们,从新繁等地一路走来到这里时,已经走了一段较长的路,人困马乏,陈兴盛铺这里正是他们歇打尖的理想地点

20世纪70年代的成都万福桥

有了理想的地点,方便的味道就紧跟着释放了出来。挑夫运们到了休息,想点一些捷、方便、实惠的肴来下、解乏。铺本来就提供各种调料,可以根据他们自己携带的食材来现炒肴。而挑夫运们的上担子里原本就是装的篓子,因此随便舀上几勺来炒,是很自然的事情。

陈兴盛铺对面又是一家出品优质豆腐豆腐坊,为麻婆豆腐的兴盛提供了关键助攻,他们还能从铺前面摆摊的小贩那里割一点点新鲜牛。于是,制作麻婆豆腐所需的烹饪条件就这样轻松备齐,陈麻婆需要做的,就只是简单的来料加工了。

陈麻婆的儿媳妇曾经回忆说,当时推挑担的大哥们来铺子里面,铺子里面有现成的豆腐,陈麻婆又懂得“那些大哥是出力的人,得麻,也得烫,因此做出来的豆腐,总是红冬冬几大碗,又烫又麻又,味道又大”,而且陈麻婆的豆腐非常便宜,“不在上赚,你给多少材料,就给你做多少东西,只图卖几升米的”。

这样便宜实惠又解馋又巴适的麻婆豆腐,想不红,都难。

这其中的关键诀窍,并不是用料的讲究,而是陈麻婆懂得,那些整日劳作的人,需要并且喜欢的,正是又麻又又烫的豆腐

磨坊千古传美食 劳动人民享福音

这就牵扯到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事,那个有着1800年历史的故事,也就是豆腐什么会在我国诞生并流传上千年。

虽然说我国的豆腐发明史,通常是从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算起的,不过这种说法基本是宋代之后才开始普遍流传的,宋代以前的文献则从未提过刘安是豆腐的发明人。

【明】张路 淮南王求仙图

因此我们这里只能以考古发现的证据,也就是19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现的东汉晚期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为准。打虎亭汉墓画像石描述了当时东汉人们做豆腐的场景,就此算来,豆腐从发明到今天已经有18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打虎亭汉墓壁画——这幅壁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制作工艺的记载

把大豆变成豆腐,是中国营养学上的一个奇迹。如果煮大豆来,人体对质的吸收率只有65%。而做成豆腐之后,大豆中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纤维就被去掉了,吸收率就能飙升到92%以上。

在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们来说,类是从来没有普及过的,他们不可能频繁地通过补充身体必需的质。相比之下,豆腐便宜、易得,为寻常老百姓提供了一条补充体力、维系生活的关键之路。

陈麻婆肯定是不知道豆腐的这番来历的。但是她跟历史上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一样,知道那些使大力气干活的人,需要豆腐补充体力。

当豆瓣酱与麻口腔内刺激出汹涌的食欲之后,脆弱嫩豆腐所绽放出的坚强力量,才是麻婆豆腐的真正魅力所在,那是来自质的补偿,是属于劳动者的慰藉。

撰文 | 石雱 编辑 | 何靖 陈雪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