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几种中药,怎么吃才能补身体?

时间:2018-08-07 21:56:26 来源:人卫健康作者:用量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是按中医理论体系来使用物。民间用的物称为,其中许多疗效好的物逐渐被中医所常用。中医有单味应用的,有多味组成复方制剂应用的,常统称为“方”。

占大多数,故原始称为“本”。本学的知识起源于古代,主要随着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越多的被实践所肯定了的专病专方,大量的验方,以及老新用等,亦都可以和辨证论治共同发挥相辅相成的临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多为滋补,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①不要迷信补,要克服“见不见人” 的错误观点。②滋补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③要警惕所谓“虚不受补”。

人参

为五加科人参的根。野生者为野山参,人工栽培者为园参。产于朝鲜者为朝鲜参(高丽参)。一般栽培六七年后,在季采挖,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参;经沸浸烫后,浸于汁中,再晒干后称参(参);除去侧根、细根,蒸熟晒干或烘干称红参;细根称根须。

本品大补元气,补脾,益,生津,安神。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凡一切气、、津、液不足之证,皆可应用。

用量,3~10克。散剂,每次1~2克,日服2~3次。救脱可用15~30克,煎汁分数次服。单服或研粉冲服,或切片含服。

注意事项:①入煎剂一般宜文火另煎。②人参的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服用,可能发生失眠、心悸、压升高等症状。③大剂量服用时有中毒致死的报告。④幼儿未有虚证者不宜服用。⑤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忌同用。服用人参不宜喝萝卜,以免影响效。⑥置于阴凉处,防蛀。

大 枣

为鼠李科枣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枣、红枣、枣子。初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

本品补脾益气,养安神,缓和

用量,3~12克或10~30克。入剂或嚼服。

注意事项:①宜劈开煎服或捣烂。②置于阴凉处,防蛀。

西 洋 参

为五加科西洋参的根。又名旗参。于季采挖生长3~6年的根,除去分枝、须尾,晒干。

本品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用于阴虚火旺,咳喘痰中带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津液不足,口干舌

用量,3~6克,另煎和服或软化切片后含服,或研末冲服。

注意事项:①本品寒,能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②忌器火炒,反藜芦,不宜与萝卜、同服。③置于阴凉处,防蛀。

枸 杞 子

为茄科宁夏枸杞和枸杞的成熟果实。又名杞果、杞子。夏至前后果成熟时采摘,晾晒,生用。

本品养阴补,益精明目。常用于肝肾虚损、精不足所致晕目眩,视力减退,膝疲软,遗精,耳鸣,消渴等症。凡肝肾阴虚等证皆可应用。

用量,6~15克。嚼服或泡服。

注意事项:①脾虚便溏不宜服。②置于阴凉保存

冬虫夏

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内为菌核)的复合体。夏至前后挖取,晒干或烘干,生用。

本品补肾,止喘嗽。用于①功能低下。②支气管炎。③结核。

用量,6~15克。研末1.5~3克。炖服或研末服。

注意事项:①有表邪者不宜使用。②置于阴凉保存

鹿 茸

为鹿科动物鹿或马鹿的未骨化的角。又名鹿茸片、鹿茸片。春季或初夏雄鹿长出的新角尚未骨化时,将鹿角锯下或用刀砍下,称为锯茸或砍茸。在沸中略为烫过,晾干,再烫,再晾,直至积排尽为度。用时燎去毛,酒润或湿布润使稍软,切片,烘干。

本品补肾阳,益精,强筋骨。主治虚劳羸,神疲乏力,眩晕耳聋,目暗,膝酸,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冷带下等。现常用于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贫等症。

用量,0.5~3克。研末服或泡酒服用

注意事项:①大剂量时易中毒。②急循环障碍及传染高烧者忌用。③置于密闭容器阴凉保存

为薯蓣科薯蓣的块根。又名薯蓣、山薯蓣、淮山等。在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或用硫磺熏过,晒干或风干成毛山,或再经浸软,搓压为圆柱状,磨光,成为光山,润透,切品。生用或炒用。

本品补脾胃,益胃,既能补气,又能滋阴。常用于肠炎、腹泻等症。

用量,9~30克,大剂量可用至60~250克。入剂或炖服。

注意事项:①生品多用于气管炎及尿病,炒山常用于其他病证。②与物合用,或煎煮时间过长,能使所含淀粉酶失去活

川 贝

为百合科川贝母、紫暗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夏季采挖,晒或烘至上粉后,装入新布袋内,撞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本品化痰止咳,清散结。主要用于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临常用于呼吸感染支气管炎、脓疡、咽喉肿等。

用量,3~9克。研末冲服,每次1~1.5克。

注意事项:①用于止咳祛痰,宜研粉冲服。②不宜与川乌、乌同用。③置于阴凉保存

山 楂

为蔷薇科山楂或山里红的果实。又名山里红。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本品消食健胃,活化瘀。主治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疝气。常用于冠心病心绞、高脂、消化不良等。

用量,10~15克,大剂量30~120克。入剂或泡服。

注意事项:①消积多炒用,散瘀多生用。②置于阴凉处,防蛀。

生 姜

为姜科姜的鲜根茎。又名鲜姜。9~11月采挖,切片,捣汁为生姜汁,煨为煨姜。

本品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常用于风寒感冒,胃肠炎等。

用量,3~10克。入剂或捣汁和服,或含服,或泡服。

注意事项:①煨姜发汗力不及生姜,而健胃止呕之力强于生姜。②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口干,喉吸收后由肾排泄时,则刺激肾,产生炎症,故用量适当

薏 苡 仁

为禾本科薏苡的成熟种仁。成熟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除去外皮,生用或炒用。

本品利渗湿,除痹,清排脓,健脾止泻。常用于心肿、气喘,肠炎,肥症等。

用量,9~30克。入剂,或煮,或泡服。

注意事项:①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治疗反应表现为皮疹增大变红,炎症加剧。②置于阴凉处,防蛀。

大 蒜

为百合科蒜的鳞茎。又名蒜、胡蒜、独蒜等。

本品解毒,健胃,杀虫。主治饮食积滞,脘腹冷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癣疮,蛇虫咬伤等。常用于高脂症、阿米巴痢疾、细菌痢疾、癣病等。

用量,6~15克。外用适量。宜生用或捣汁服用

注意事项:①大蒜煎煮易失效。②具有较强的刺激,可捣泥用沸冲服,或后服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③多食易引起贫。④不宜与食物物同服。⑤肾病人忌服

为菊科菊的序。季采收,晒干,生用或鲜用。

本品清解毒,平肝明目。主治风感冒,眩晕,目赤肿,眼目昏

用量,10~16克。外用适量。入剂或冲服。

注意事项:①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上腹。②置于阴凉保存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家庭合理用指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