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逝的美食

时间:2018-07-12 00:26:10 来源:大锤说史作者:猪油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最近天气,列位读者听友可能都跟大锤一样,没有什么食欲。越是这个时候,咱们越要知难而进,多惦记点好的,本期大锤说史,我们就来聊一下,那些已经和正在从我们生活中消逝的“美食”。

美食有很多种,比如直接来点龙肝凤髓之类的、寻常人根本不到的,冲着这份稀奇程度,这些就是美食;当然还有一种反向套路,比如针对那些被天天美食食欲不振的帝王,让他饿上三天,什么丢失的食欲都回来了,这时候能饱肚的都是美食;再比如,那些思乡的人,一口家乡,百种思乡情,这也是美食

我们记忆深处的“美食”,大部分都是跟两样东西联系的。一个是饱肚,一个是。而恰恰与这两样有关的这类食物,正在随着社会进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最普遍的记忆中的食物,恐怕就是榆了。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里说,困难的年月,九成榆树搅和上一成玉米面,上锅蒸,就算熟了,还省柴火。然后把碎葱、老腌或者,倒进去一拌,就能饱肚皮。比榆高级一点的,还有槐等等

再好一点的,就是。所谓,就是炒完之后,借着那点残留在锅里的膜,本着不能浪费的原则,把倒进去翻炒几下,米粒裹上了那层,再加点就成了。这意的最大特点,就是里面会有的味道,甚至有时候还会有那么一丝荤味,这可是高级美味起来比那些要强多了。因为能用荤的次数不多,能上这种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多。

如果没有,另一种常见的下就是,所谓的其实就是一锅,打底,撒上一点葱味精,再放一点荤或者豆,没有也能凑合了。这意又能当又能骗骗嘴,属于味道不错但是完全不顶事的。

北京人以前有一种,叫做折箩。说了就是馆二荤铺之类的剩,全折在一起,就叫折箩。卖的时候用大炒勺盛出来,论勺卖,因为是剩大杂烩,就会有很多汁,同时里面乱七八糟荤素都有,买回去就拌着。折箩还有一种法,就是弄一个大锅熬着,食客拿着窝或者棒子面子,里捏着筷子,瞪着锅里偶尔翻上来的一块薄薄的,眼疾夹上来了,那边卖折箩的小贩也瞪着眼睛数着食客了几块,最后一起算,这就叫做“瞪眼食”。

解放前的北京,还有一道叫做炖渣,就是把店里炼荤之后的剩料收集起来,做成大块的。小贩们买这种回去,切成小块,扔到锅里,然后再加上椒、大料诸般佐料,然后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老百姓,一般都是就着窝下肚。

这是解放前北方的作法,同一时代的南方也有类似的下,比如酱。这个酱可不是真的用做的,是用加点酱熬制的,根本就没什么东西,就是的时候盛上一点,借借味道。

后来还流行过一阵子西瓜肴。过去的西瓜皮厚,把瓜皮处理之后,切丝凉拌、做甚至下过烹炒,都是有流行过的作法。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高级一点的“”,也就是街上曾经叫卖过的点心渣子,这意在干厂点心铺里被人收集起来,也拿出来卖,特点就一个,便宜。而且点心渣子里面多少会有点,运气好还能碰到一些芝麻,这都是能解馋的。

饱了,这人就会想来点新鲜的尝尝,比如果。但是过去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果也少。解放前就流行过售卖果子皮,也就是从馆等处搜集来的梨子、苹果的皮,洗干净了就装载框里卖。后来解放后这东西逐渐就没了。

类似果子皮这样命运食物,还有北京人讲话的“半空儿”,也就是炒生时从筛子里落下来的那些生,不是歪瓜裂枣就是半个不全的,还可能是瘪的,所以得名“半空儿”,这是过去解放前穷人家常的东西,理由还是因为便宜。

生活物资比较贫乏的年代里,最常见的美食、大江南北都尊崇的食品界的王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渣。那时候少人就容易饿,这意儿入口,那就是无上的珍馐。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喜欢摄入这么高的脂肪含量,都愿意要健康讲究饮食的低低脂肪,而渣全部不符合现代的要求。这意不仅炸出来的时候就胆固醇和脂肪含量超高,还特别解馋。刚出锅的渣是可以直接入口的,那叫一个香。渣能炒,还能大个的野子的时候当做馅放进去。北方的法是直接渣伴,而南方还可以放点简单加工一下,做成。这在广东一带是很普遍的。

这种猛烈的脂肪和胆固醇,根源在于对过去生活平不高的时候对的需求。跟渣差不多流行的,还有猪网等等,在农牧区也有类似的东西,那就是用羊做的各种炒、主食。现在物质丰富了,用羊的也越来越少了,都改用植物了。

这种对于脂肪的追求在过去也催生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很古怪的肴。比如说肥猪片蘸古巴这种惊悚的法,稍微文雅一点的还有东北地方的酥,也就是用拔丝地瓜的法烹饪肥,南方对应的作法就是煎肥之后用红收汁,这些看起来都让人觉得有点饱的,在今天已经非常少见,而它们都曾经是在缺的年代里非常受欢迎的硬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