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了!老北京夏天消暑吃什么?

时间:2018-06-27 19:15:52 来源:具象北京作者:酸梅汤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伏还没到呢,北京的气温就开始在35度左右徘徊并有向40度冲刺的征兆,到了伏天儿得什么样?真是不敢想啊……

我小时候对夏天心态很复杂,属于恨交织。恨的是它潮难解,的是那些到了夏天就能被家长解禁的解暑冰饮。那些地上能煮的日子里,从外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先来一大口冰镇酸梅或者北冰洋,然后再来根儿大红果,那感觉真是爽极了。

当然了,这样的法儿只一时时间久了胃顶不住,所以我还真不建议这样干。

过去老北京讲究的是靠应季的冰饮消暑,没有化学添加剂,还最好有点儿养生功效。这种冰饮俗称“冰食”,有些法儿现在改换面了,还有些想一口还得去网红店排大队,我今天说几个,看看您还记不记得。

奶酪

奶酪原为北方少数民族首创,以前咱们也介绍过,长得比较像现在的老酸奶,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滑腻,入口即化,香甜爽口。

奶酪尤其盛于元、明、清三朝,最早是皇家御膳之珍品,原始做法是将调配好的鲜牛奶和米酒盛进小碗里,然后放进大松木桶里精心烤制,最后还要使用窖冰降温冷藏。由于其工艺秘方从不外传,且没有冰箱技术,所以当时夏天奶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红楼》中元妃就特意赐出过一碗“蒸酥酪”。

后来奶酪流入北京民间,街边一年四季就能到,但最佳的食用季节还得是酷夏天。《都门纪略》一中就写道:“闲向街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枯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

北京最有名的奶酪老字号应该是清光绪初年创立的“奶酪魏”,这名号也流传到了今天,不过很多门店是真魏假魏,咱就不知道了。

酸梅

酸梅制作方法简单,所以从没失传过。

《燕都小食品杂咏》有咏酸梅一首:“梅冰镇味酸甜,凉沁心脾六月寒。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中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卖酸梅的小贩,持两枚冰盏,敲出响声,走街串巷。人们听到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准知道卖酸梅的来了。《都门竹枝词》中也曾提到“铜碗声音街里唤,一瓯冰和梅”。

标准的酸梅是用乌梅、桂、冰和蜜熬煎成,冰镇后出售。老北京人喝的酸梅和奶酪一样,据说也是从清宫御膳房里传到民间的,当日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之说。

传入民间后,老北京售卖酸梅的店铺伙计和小贩们会掂打着“冰盏儿”——两个小铜碗,一上一下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并吆喝着“喝酸梅嘞,冰镇的好凉嘞!”来招徕客人。

北京最早专营酸梅的店铺当是一位山西掌柜开设在西四牌楼的“隆景和”干果海味店,后来由于北京“义和团”,这家店被地痞流氓趁机抢劫后逐渐衰落关闭,被开设在琉璃厂的“信远斋”取而代之。

信远斋以酸梅、蜜饯果脯、葫芦、棋子等食品远近闻名,尤以酸梅名扬国内外。其酸梅选料制作精良,浓味美,其他店铺无法比及。

旧京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在琉璃厂淘访古时,都要顺便去一下信远斋,品尝一下酸甜爽口、祛暑润喉的美味酸梅

您下馆子在桌上遇到过的那个地雷形状的酸梅饮料,就是从这儿起家的。

现在的人自己熬酸梅的少了,省事儿点就直接买酸梅冲泡,有一次我在商场里看见有饮料摊卖“工酸梅”,价格28一杯,味道还不如我买的速溶酸梅粉像样儿,唉。

西瓜汁与绿豆

西瓜汁儿嘛,现在还在喝,过去的做法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我们如今叫“榨”,以前人叫“拧”。

不同的地方是,老北京西瓜汁儿有“熟汁”一说,先把西瓜汁儿“拧”出来,然后入砂锅煮沸,再冰镇。更有甚者,还要用文火熬煮西瓜汁儿,等汁稠后,倒在碗里,冰镇凝结,色如琥珀,谓之“琥珀糕”。

我是没过这样的,总觉得大天的,我为了口凉的,先得守在火炉子边上文火熬,有这闲工夫我还不如直接西瓜呢……这种法大约是过去大户人家讲究生活品质才发明的东西吧!

绿豆分两种,一种是饮的,属于“”的范畴,要加米,绿豆不去皮。老北京有卖绿豆的小贩,会在胡同吆喝:“呐!豆我儿多啊!豆我儿多啊!败心火耶!绿豆啊!要先尝啊!我的绿豆呐!”夕阳西下,光是多听几段这抑扬顿挫的叫卖,就够败火的了。

另一种绿豆就是真的冰镇冷饮了,煮的时候只放绿豆,煮得后把豆儿滤掉,只留下,冰镇后撒上,抑火祛暑效果最佳。这是过去老北京住家儿们最拿的一道冷饮,虽然成本不高,但上至王公府邸,下至平民百姓,夏日饮料都以冰镇绿豆为主。

讲的奶酪偏向于有点闲的人,平民阶层过去还有一种饮料,叫“雪落”,也就是雪酪,这说了呢,就是一种粗制的冰激凌,多是街市上的小店、干果铺出售。过去老北京没有哈根达斯的时候,大街上常能听到“冰激凌——雪落——贱卖多盛拉主道”的货声。

落的做法是把一个圆筒放进一个比它略的圆木桶里,筒周围填满了碎冰块。制作时,筒内倒入凉、红或者是精、香精。再用皮带缠在筒外皮上端,用人力反复拉动皮带转动筒,让筒内的珠结冰。为了不使其结成一个大冰坨子,制作人还要用一根竹片,多次剔除筒内壁上的冰层,使筒内保持半流质,即“酪”的状态。售卖时还可以再浇上用果子干、浓酸梅,在瓷盆内用棍搅拌好了,盛入盅内,食者边饮边嚼,又甜又凉,乃是小孩子的最

现在这东西还有,但是不叫雪落了,叫“沙冰”或者“绵绵冰”。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雪落”这三个字,听着就自带凉意。

冰核儿

要是再穷点儿的人家,雪落也不起的,那就只能点冰凑合了。老北京的时候,冰也不是想有就有的东西,小孩儿想要冰,得去找地方蹭。过去的大宅门都自己有土制“冰箱”,就是在木制箱子里面贴铅皮,可在下层放冰,上层放食物。这冰箱自己不能制冷,所以冰块每天都要更新,以免融化了之后事与愿违。

有需求就有生意,过去于是每天有赶着小毛驴儿从冰窖给大宅门送冰块的人。等送冰来到时,胡同里普通人家的孩子们就会追着去摸凉冰、拣掉在地上的碎冰碴儿,含在嘴里以此为乐。

解放前还有些穷苦孩子,会在冰窖大门周围拣拾碎冰块,或者想法儿廉价批发来一些碎成几瓣的冰块,用一小竹篮装着,下面用棉布垫底,上面盖着块布,每天走胡同吆喝叫卖“冰核儿哎!便宜喽”,有人来买时,就把冰块用小冰镩子镩成碎块用小勺盛给买主,以换些零

果子干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句,这说的就是“果子干”。

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鲜藕片和。制法是先将杏干、柿洗净,成碎片,先用泡胀,然后加煮成带汁的糊状,盛入器皿中,再把鲜藕覆盖其上,最后把容器放在冰块中冰镇一夜,次日出售时,再放进一大块冰块。

北京时,除干果铺、小店出售果子干外,还有串胡同的小贩推着夜间在胡同叫卖。售卖时用小铜勺盛入蓝瓷碗,食之凉彻齿,酸甜清香适口。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也叫杏酪,《食宪鸿秘》中记载过做法:“京师甜杏仁,用泡,加炉灰一撮,入,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漂净。再量入清,如磨豆腐法带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赞誉。

其实我想了想,这东西味道会不会有点像是冰镇“杏仁露”凝结成块后的效果

大冰碗

最后再说一个,老北京还有一种叫“大冰碗”的冷食,常作为夏天时在庄子的红事或寿宴时供应。《忆京都词》中就提过:“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天桥杂咏》也记曰:“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简单说,这就是什锦果冰盘。

做大冰碗最有名的,是落在什刹海荷市场旁的会贤堂庄,他们的“消暑大冰碗”以大号蓝彩大瓷盘盛装,盘内用碎冰垫底,上面叠以切成片的鲜桃、苹果、梨等果,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各种果均经冰块冰镇过,上桌时再撒上些酒。食此大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尽消。

参考资料

《口服老北京

《燕都小食品杂咏》

来源:正阳局砖读空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