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09

时间:2018-06-24 12:26:06 来源:侠医世家作者:桂枝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e)恶寒,淅淅(xi)恶风,翕翕(xi)发,鼻鸣干呕者,桂枝主之。

桂枝

桂枝(去皮),芍生姜(切)各三两,甘二两(炙zhi),大枣十二枚(孹bo)

注:一两=15.6克,一升=200毫升

服用方法

以上五味,以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服后,需服一升,以助力。服后一时许,遍身微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汗流如注,病必不除。若服一升后出微汗,病解,后面的要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出汗,继续服一升,过1-2小时,还不出汗,继续服用方法如前。一日一剂,病重者可连服二三剂。严禁生冷,面,酒类等食物

这条讲太阳中风的治法。

“阳浮而阴弱”,阳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发;阴弱,说明津液虚了,汗出所导致的。

“恶寒”“发”是太阳病的主证;“汗出”“恶风”表明津液虚了。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就是太阳中风,也就是桂枝的主证。

“鼻鸣”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人体的气大量往体表走时,壅塞多余的气自然会冲到部,就会形成鼻腔充,于是鼻塞鼻鸣,同时也能阻止寒气进入部,人体就是这样设计的。在医院耳鼻喉科治鼻炎用熏洗鼻子方法,很荒谬。鼻炎不管什么原因诱发的,实质在于表气不通,感冒的时候你们可以去体会,如果一开始不出汗,只要微有汗出,鼻子马上就通了,光气洗鼻子什么用?有的鼻炎还去做术,然后得空鼻证。空鼻症极度苦,这种病人自杀,向医院维权的很多。

什么太阳中风有汗出了还会鼻鸣呢?汗出了不等于邪气就一定能解掉;注意感冒是微有汗出才会解,如果汗出多了,精气就会丧失过多,正气消耗,不但不解,病反而会趁机深入,便形成了中风。邪气不去,气自然还是会大量往部走,所以还是会有鼻鸣。这个汗出多不是自己感觉的多,而是相对自身的气平的多,也就是说,自体的津能量,也可以说是正气,才是治病的关键。

“干呕”,当气往表走的时候,里就空虚了,于是胃会虚弱,接纳不了食物,就会有呕的反应。气往上逆,也会加重呕。

上面是桂枝的证,接下来说说桂枝的组方含义

中风这个证是已经汗出而病不解,好比打了一仗没打,兵力丧失了,津液也虚了,脾胃也就弱了,想再战就必须先巩固后方,也就是中医说的建中,建中洲之运化,生脾胃之津液。前面说了,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是以津液的盛衰来作为阴证阳证的划分标准并组方用的。那津从哪里来?津自然是依靠脾胃的运化而来。脾胃就好比汽的发动机,是一切动能的来源。在《伤寒论》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在人体中间部位,俗称中土)脾胃都不运化,津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呢?《伤寒论》里是四味:人参,姜,炙甘,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姜和大枣已经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中国人早已将这四味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最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太多用。这就是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

现在说,先说炙甘和大枣。这两样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的汁液的,甜甜的,因为甜可以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质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合适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我们之前说过反对物归经,甜入脾又如何解释?现在来说说五味和五关系

“辛”,也就是辛辛散之类的味道,是上行的,它走上走表,在上,自然也能入是主收敛主吸纳的,辛味是行散的,和的主要功能相反。辛味自然最先刺激到就会亢奋起来抵抗,这是人体的自保模式。所以适量的辛气能刺激助长的功能,也能制约之偏,辛多了则伤。这就是“辛入”的道理。这种解释是层面之学,是实实在在的理解物对人体的作用原理,与主观的说归某经,归某腑是有区别的。

“酸”,是收敛的,而肝的作用是升发疏泄,酸的作用和肝的作用相反,自然进入人体就先抑制肝的功能,肝受到抑制自然也会亢盛起来抵抗,所以“酸入肝”,适量酸味助长肝气,也能制约肝之偏,酸味多了也伤肝。

“苦”是降的,心在上,功能是永远搏动向上,永远有能的,同理,适量的苦助长心的功能,也能制约心之偏,苦多了则伤心。

“咸”是下行的,所以地球上的海是咸的,因为海的位置最低。肾是人体的元气之所在,它像泵一样,位置虽然在下面,却是引能量上行的,这种元气能量在西医里称为肾上腺素。能量的代谢物是废,从膀胱排出,就像汽开起来也会滴。既然肾的功能是上行,适量的咸可以刺激兴奋肾的功能,也能制约肾之偏,咸多了则伤肾。

“甜”,甜味不偏不倚不走不散,和缓居中。脾胃在中间,所以入脾。脾胃津液的主要成分食物转化的分,而甜本身就是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脾是主运化的,而甜有和缓之,与脾相反,所以适量的甜可以刺激兴奋脾的,也能制约脾之偏,甜多了则伤脾。这就是为什么炙甘和大枣两味入脾的原因

再说一下“脾四味”里的姜和人参。

姜,它是温中而发散的,能让脾胃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医学只要一见津亏,就喜欢用麦冬,生地来滋阴养,人体津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液直接补进去的吗?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证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也是寒凉属阴的质,结果用到人体里,就是阴上加阴,脾胃就更加不运化了。《伤寒论》的用法则是从阳引阴。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以用这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病的病人,很多年的也治不好病的原因

人参,后世说它补气,“气”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是“阴”,是有形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味”是有形物质,像生地阿胶这样没有什么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

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具体是怎样的能量运作呢?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的味道不辛不麻不,没有能。所以人参主要亢奋的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伤寒论》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物里亢奋阳的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物的不可替代。经方里人参寒不禁,既能合温治阴证,也能入之类寒凉治大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能,哪里能阳化气呢?

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芪也是如此,芪的作用类似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能的,只是芪的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常用这两味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有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干姜,附子,炙甘)的症侯,只有四逆才能救。去找北京某大医院专家,没用姜附,主是50克芪。后世对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沦落到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脾四味的作用:炙甘和大枣,甜而微温,能补充津液。炙甘补中最;大枣微香,更能帮助脾的运化。炙甘而偏,偏向于补津;大枣色外红里,兼能补。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这四味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现在说桂枝的作用。桂枝温,其气是一股郁的浓香;煎的有一股微微的甜味。桂枝的作用主要是气,而味很薄。桂枝的气没有薄荷,芷那么轻扬;也没有川穹,当归那么浓厚。所以薄荷,芷是走表走巅;川穹,当归走里走,桂枝则只能把能量送到肌里,我们称之为“解肌”。至于那一点微微的甜味呢。也是有作用的,前面说过,甜是入脾的,脾又主肌,所以桂枝是一味气化中焦脾胃而解肌的

芍,这是一味很常用的。后世有说芍敛肝,有说养阴的,有说降胆火的。那到底什么呢?芍米什么气,味是一种类似于破缸里存的陈年雨一般寡淡的沤味,这是典型的阴而降的味道;其次有点微苦,苦是主降主泄的;酸味不多,绝对没有五味子,山茱萸和乌梅那么酸,所以它不是以酸敛为主,液也不多,滋阴强壮的作用也不大。所谓神农尝百,这是尝过之后的真实感受。结一下,芍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常用它治腹。降则能引起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能治腹

现在我们将桂枝和中风的证做个对应比较。中风是汗出后津液虚了,人体却要再次作战,于是芍,生姜,甘,大枣合在一起主守津液;桂枝一味主攻。当然生姜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但整个方子是以守为主的,服了之后还要喝,用谷类直接补充津液营养。桂枝将阳气送到体表,于是该发汗的会发汗,该止汗的会止汗。芍的作用相反,负责将阴气收回,阴成形的力量强了,阴充足了,才是病愈的后备力量。后世说桂枝是发汗的,前面说过,物是不能代人体行指令的,物只能让人体回归到正常状态。使用过经方的都知道,桂枝止汗的效果也是如神的。有一个病人,只要稍一动就汗出如洗,脉浮大,口不渴。之前过很多敛阴止汗的术玉屏风也了不少,汗出反而加重。用桂枝一剂而愈。

简而言之,桂枝就是“阳化气”,芍就是“阴成形”,调和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生姜,甘,大枣守中。仲景的核心法门就是这两个,所以桂枝被称为伤寒第一方。理解了桂枝,后面的内容就都好理解了。

如果中医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