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看待爱攀比的“中国妈妈”

时间:2017-10-07 11:15:16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因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攀比,在孩子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因此,“中国妈妈”成为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在美国学生眼中,华裔家庭孩子缺少独立和自主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种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长大了要做个面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都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人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化,“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的岗位也是多样,需要各种各样有、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的,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弊端自然很多。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第一位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不顾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妒嫉心中的兽。某地就曾发生过邻居两个学生一个伤害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由于两位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干掉”了。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甚至可能比责骂孩子效果更坏。中国家教,总喜欢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帮倒忙。

中国妈妈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