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10后的父母,应该很庆幸提前十年看到了这个纪录片

时间:2017-10-19 22:06:58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iKids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零零后》。央视真的很有耐心,追踪了五个孩子整整十年。我估计每年拍摄的时间就一两天左右,所以记录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的画面。 正因为日常
扫描关注公众号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零零后》。央视真的很有耐心,追踪了五个孩子整整十年。我估计每年拍摄的时间就一两天左右,所以记录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的画面。

正因为日常,就极其真实。

作为10后的父母,我觉得真的很庆幸提前十年看到了这个纪录片。因为里面有些父母错误,我们也正在犯;而在他们孩子身上十年后体现出来的结果,被我们预先看到了。

当然里面大部分孩子都挺优秀的,无论是外向阳光型,还是内向研究型,他们父母教育中的闪光点,也被镜捕捉下来。

我把让我印象深刻的都highlight在今天的推送里。

第一集里的孩子:于锡坤

这是我们公认过得最苦的一个妈妈,而且真替她不值。

她说,现在有种说法,不要做满分妈妈,要做70分、80分的妈妈,“但我一开始就是要做完美妈妈的。”

她一直很难忘的一个回忆,是母乳喂到两岁半,儿子去上幼儿园了,她还去幼儿园喂,别的小朋友锡坤说“你都两岁半了怎么喝奶啊?” 她说:“我儿子两岁半。”锡坤放开巴砸的也说“我才两岁半”,然后接着吮吸。

她觉得“真是太甜蜜了。”

母乳喂养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但她和儿子情感依赖实在太浓稠,以至于到儿子15岁时,对着镜说“青春期就是我要离开她(妈妈)。” 这位妈妈不知道是真的没听懂,还是活在自己的思维里不肯跳出来,先问什么叫“我离开你”:

然后照着自己的思维,把这个解释成是儿子离不开她。

儿子的各种身体语言却呈现出既不想离开这种被全方位呵护好的安全感,又充满了想要逃脱的不耐烦。

这个妈妈是有努力做一个好妈妈的,但是她做得真的太“满”了,实在over。

幼儿园里她允许孩子探索,没错啊,但探索完了她就是那个收拾的保姆,没有引导、没有规则

她一边收拾一边说儿子以后做个科学家、研究员,挺好的。

为了儿子殚精竭虑,就是为了读个幼儿园,她愿意和先生分居好几年。至于吗真的?再完美的幼儿园也就读三年,家庭教育才是一辈子的啊!为了一个幼儿园在孩子的童年split family,真的恕我无法理解

然后孩子成长中,我们看到的只有日益操劳的老母亲,焦虑的老母亲,凡事办的老母亲,爸爸根本都缺席。

好在儿子其实很聪明,也喜欢探索

妈妈就一直活在满满的焦虑中。

儿子喜欢科学实验,她说“这是好的,但对你人际交流不好,人生底蕴不足,会不幸福”.....

儿子有阵子上了魔术,她鞍前马后当助理,然后她又说“你这可能不一定养得起家”.......

儿子准备考试,兴致勃勃介绍自己的发明。她让儿子“别打岔”,因为她在教育儿子如何背出一个面试老师可能喜欢的答案,

我要是那个儿子我也不高兴啊!是这个妈妈在打岔,影响自信满满的小科学家演示自己作品呢!

儿子要读初中了,去参加“她安排”的夏令营,她千叮咛万嘱咐,还有嘱咐要儿子背诵.....背诵的什么重要的事吗?是要换衣服,要叠被子,已经是初中生了,难道每天要换衣服都还要靠背下来这些原则才会换的吗?

到了夏令营儿子不想上台,妈妈立刻赶到营地,逼着儿子上!

随后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对孩子负责。

逼他上一次台就有自信心了?就解决这个妈妈焦虑的“人际交流”了?显然不是啊,什么叫“过后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过后不一样”,是儿子装病躲在营地里不出去,是被逼之后用帕捂着在树林里

这是第一集定格在我印象中的镜

已经是初中生的儿子下雨天,妈妈着一把小伞,紧紧搂着儿子,文件袋里的东西估计也是妈妈整理的,跟儿子顺序要一个个拿......

您是一个好妈妈,但您真的太累了。不仅自己累,也拖累儿子了讲真。

我开始看片子里不断提及巴学园,甚至以为这是巴学园和央视合作的一档节目。然后看完第一集我又有点疑惑,这好像是讲了个反例来这个幼儿园的吗?

然后看完全部五集,我觉得这本纪录片的客观之处在于,真的都是真实记录。但同时也验证了我自己在iKids所写的文章里一直有的观点

幼儿园是重要,但绝对重要不过家庭教育。同一个幼儿园出发,会走出截然不同人生之路,说到底还是因为每个孩子不同家庭不同父母

接着说,

第四集里的孩子:一一

如果说第一集是个反例,那么第四集的少女一一就是一个教育的正面例子。

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一个人呆着,三岁年龄会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有权利这样”这样少年老成的话。

这种话嘛肯定有样学样家里学来的,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必然是给了她大把“选择的权利”。

难得可贵的是,她的父母有两个很宝贵的品质,都遗传给了女儿

第一是情绪非常稳定,对什么事情都很淡定

幼儿老师说她内向、只跟自己儿,妈妈很淡然地说“那我们自己大人也是比较内向的,就安排她多串串门呗。

第二是对自己有清新的认知

一一去幼儿园做义工之前,很兴奋,是自己主动要求的,真到了幼儿园,她发现自己不适合带着孩子带动唱什么的,就去做工娃娃,“我还是比较擅长做安静、独立做的工作”。

而一一的家庭一看就是那种父母自己也很学习家庭,于是就很自然地有了一个“自推型小孩”,对自己有目标、会努力去达成。

试想一下:她妈妈如果也像第一集那个妈妈一样,逼着她站到人前去做演讲,会怎么样?

内向不是坏事,从学校家长,从来没有因为内向去否定过她。所以她就算没有社交,她的自信也被保护得非常好。

等她长大的过程里,她发现自己需要社交了,也就很自然地去交朋友了。

一个15岁的孩子,对内向外向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又成熟又美好。

纪录片里还写到过其他几个小孩,借他们的故事讨论很多零零后的点:

这本纪录片好像一个镜子,时不时会在那些父母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陪读时,忍不住就喉咙响起来、事后又觉得伤害孩子

比如有了二胎之后,不知不觉把老大冷落却还没有发觉。直到朋友提醒说,“你们家出去都是爸爸抱着小的,你拿着东西在旁边跟着,老大谈雨萌跟在你们一家人后面,好像一个陌生人”:

比如孩子一个事情做得不好,爸爸发泄自己脾气,上纲上线就扯到其他地方把孩子骂一顿的,(以及还有弱弱为女儿辩护的妈):

这本纪录片里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都很有意思

所有孩子从同一个幼儿园出发,选择不同教育体制,有读公立教育体系的,也有读国际学校的;有喜欢运动、外向阳光的,也有喜欢动物内向沉静的。

看到最后就会发现,无论什么格的孩子、无论你在哪个体系里读,只要父母双方都有参与孩子教育,只要父母情绪平和,只要父母尊重孩子选择,只要父母真的能把人生决定权还给孩子,这样的孩子都会长得很好。

区别只是他们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罢了。

quote一段刘嘉阳妈妈说的话:

孩子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既然他知道,那他会做什么,如果做了得不到什么,那后果要他自己去承担呀。所有一切都是经历。(不乱来就行)”。

这个视频在央视网可以看到全集。

腾讯视频也有,但只有预告片整理在一起了,全集要搜关键词,比如:零零后+第一集。

希望你看完也会觉得有所借鉴。

感谢关注

iKids(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分享。我们写过的学校推荐,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