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又摊上事了,引起川崎病?

时间:2017-10-14 04:35:46 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一篇《疫苗后诱发川崎病--那不愿回忆的十天》最近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正好讲讲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不少同行,对这篇把疫苗与川崎病关联起来的文章很气愤,还去举报了这篇文章,也有不少人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一篇《疫苗后诱发川崎病--那不愿回忆的十天》最近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的,正好讲讲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不少同行,对这篇把疫苗与川崎病关联起来的文章很气愤,还去举报了这篇文章,也有不少人希望我来“辟谣”,我觉得是该写点什么

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个个人公众号上,从署名和行文来看,我不认为是在恶意地栽赃疫苗。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孩子得了川崎病的妈妈,把孩子的不幸和她的疑虑表达出来,在网上寻求一种情感的共鸣并借此寻求答案。

我能在这位妈妈文字中感受到她对孩子,但我并没有感受她到对疫苗的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态度。她只是在末尾部分略带埋怨地说:如果疫苗有诱发川崎病的可能,哪怕这个几率很小,但家长若知情,想必不会再去打二类疫苗以增加风险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母亲正常的疑惑和推论,并不是一种造谣。所以,我不愿意用“辟谣”这个说法来针对这篇文章,我会用逻辑和证据来呈现川崎病和疫苗关系帮助这位妈妈解开心结,也帮助各位网友对疫苗建立更加科学认识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样两组数据。

几乎每个孩子都接种疫苗。我国给0~6岁孩子安排免费疫苗有11种约21剂次,如果加上自愿接种的6种自费疫苗约23个剂次,那么一个孩子入学前接种的疫苗总剂次数将超过40剂次,其中25个剂次安排1岁以内,相当于每2周就要接种1剂疫苗

我国1993~2008年4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0~6岁儿童的2周患病率在13.3%至20.2%之间,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城市高于农村,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

将这这两组数据联系起来,我们能想到什么

孩子的2周患病率超过10%,孩子又要每2周接种1剂疫苗,一定会有很多儿童的患病是在接种疫苗后2周内发生的,所以很难阻止家长们将这些疾病疫苗之间建立因果关系

谁也不会认为这些孩子生病都是疫苗导致的吧,所以其中有些是疫苗引起的,但绝大多数必然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

你不禁要问,那么接种疫苗生病,与疫苗无关的巧合比例到底有多少?很遗憾,目前没有这样的数据估计。

但是,我曾经有5~6年时间负责上海全市的疫苗安全监测,以我对疫苗安全以及疾病自然发生率的理解,我就大胆地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比例:在所有上报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中,真正疫苗导致比例超过10%,也就是巧合的比例是90%。

以上只是逻辑推论和我的经验之谈,再来看一些实例。

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过4起轰动全国的疫苗负面事件,分别是:2005年的安徽泗县甲肝疫苗事件,2008年的山西高温暴露疫苗事件、2013年乙肝疫苗死亡事件、2016年的山东非法疫苗事件。

前3起都涉及有儿童死亡或患重疾,但是权威部门调查的结果都是巧合。对,没错,都是巧合。

这些事件里,以2013年的乙肝疫苗死亡事件最经典,给喜欢炒作的媒体好好上了一课。

当时,媒体此起彼伏地报导各地多名幼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一时间人心惶惶,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其他疫苗下降了15%。调查组从多个方面展开调查,一方面检查疫苗间、一方面检测涉事疫苗、一方面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乙肝疫苗生产过程疫苗质量正常;涉事的疫苗厂家和批号不具有集中;死亡的儿各有死因,且其死因的分布与整体上幼儿死因分布没有差异;所以这就是一起巧合事件。

中国疾控中心还公布: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的疫苗安全监测系统接到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报告188例,最终确定为疫苗反应的只有18例,比例为10%(即巧合的比例为90%)。

由于调查呈现的事实和逻辑很有说服力,这件事就此平息。媒体们也终于明一个他们本该知道的常识:接种疫苗后死亡或患病,不代表就是疫苗所致,甚至巧合的可能很大,如果再这样报导,会贻大方

这几年,我观察到网上也有一些网友爆料接种疫苗孩子死亡,但响应的媒体寥寥。没有媒体帮忙,这类事件就无法昭雪了么?其实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调查、诊断、补偿机制,只要家长怀疑是疫苗导致的,可以向接种单位报告,疾控中心会组织调查诊断,通过尸检来确定确切的死因,一定会给家长以真相。

现在,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川崎病与疫苗关系

川崎病主要表现为发、出疹、四肢肿胀和管病变(特别是心管),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该病于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富首次描述,目前已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有报道。尽管全球无数学者和实验室对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至今,有很多假说,但远未达成共识。目前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

正是因为川崎病的病因未明,又因为儿童频繁接种疫苗,所以当接种疫苗后不久孩子得川崎病,家长容易认定是疫苗导致了川崎病。但是,我们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川崎病,并结合疫苗接种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现象(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国英医生2006年发表的综述:川崎病流行病学现状):

一、人群角度

川崎病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最高发的年龄段是1.7~2.5岁。可是,孩子接种疫苗最密集的时期是在1岁以内。如果接种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川崎病应该是1岁以内高发,对不对?

川崎病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占病例总数的65%左右。可是,男孩女孩的总人数是差不多的,男孩女孩疫苗接种率也差不多。如果接种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男孩女孩的病例数应该各占一半,对不对?

二、地区角

世界各国都有川崎病报告,但报告的发病率差异较大(2/10万~176/10万)。世界各国现在都很重视儿童疫苗接种,发展中国家的接种率一般超过80%(我国超过95%),发达国家超过90%,如果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各国的川崎病发病率应该差别不大,对不对?当然,这不算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也有可能川崎病的发病率其实差不多,但有的国家漏报多,有的国家漏报少。

我国的川崎病报告发病率在2.3/10万至54.2/10万之间,波动也很大。但是,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我又要说了,中国城市和农村孩子的接种率差别在5个百分点以内,如果接种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率差别也应该不是太大,对不对?不过,城市的漏报比农村少也是很可能的。

总的来说,地区间川崎病发病率的比较可能因为漏报的原因而不太可信,用于证明与疫苗无关,其实不太给力。

三、时间角度

川崎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升高趋势。嗯,孩子接种疫苗的剂次数近几十年来也确实是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是吻合的。不过,大家也知道,全球温度也在不断升高;中国的GDP也在不断增长;孩子们接触的雾霾天越多。有没有可能是这些升高/增长/越多,导致了川崎病呢?

雾霾也躺枪了

给力的证据来了。日本的川崎病发病率从1970年的10/10万增加到1998年的112/10万,2002年151/10万,这与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加倒也是吻合的。但是,日本在1979、1982和1986年有3次川崎病大流行,发病率分别为78、196和177/10万。这就不好解释了,日本1982年和1986年的儿童疫苗种类肯定少于2002年,如果接种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为何会出现1982年和1986年的川崎病发病率高于2002年的现象呢?而且,从漏报的角度来说,只可能是1982年/1986年时的漏报多于2002年,但这两年的发病率却更高。这种现象提示,川崎病另有原因

季节分布的数据也比较给力。川崎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高峰有所不同。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以春夏之交发病数最高;日本以7~9月份较多;韩国、台湾地区好发于夏季;美国则以1~3月份最多。可是,孩子接种疫苗并不区分季节,而是完全按照年龄来接种。如果接种疫苗是川崎病的原因,那么各季节的发病率应该差不多,对不对?

盲人摸象,单人摸到的结果距离大象的全貌差很远,但各人摸到的结果拼接起来,大象的样子就出来了。上面这些试图证明疫苗不是川崎病原因的宏观角度,单独一个拿出来讲都不太有说服力,但多个角度整合起来看,说服力就大大增加了,结论就是:川崎病不太可能是疫苗干的

四、多疫苗角度

疫苗后诱发川崎病--那不愿回忆的十天》一文中的嫌疑疫苗足口疫苗,但作者提供了多张川崎病吧网友的反馈截图,提到的疫苗种类八门:乙肝疫苗、乙脑疫苗疫苗、麻疹疫苗、hib疫苗足口疫苗、腮腺炎疫苗。既有自费疫苗,也有免费疫苗

川崎病吧的患儿家长留言

不同疫苗的主要成分有天壤之别,难道这么多不同疫苗都是川崎病的病因?

2013年乙肝疫苗死亡事件里,调查组给出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死亡儿童的死因分布没有显示聚集,与整体儿童死因分布一致。川崎病涉及的疫苗种类分布也没有显示出聚集,与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种类分布没有区别

最后,再告诉大家我看疫苗文献的结果。

川崎病已经被命名和研究了50年,全球疫苗接种历史也已经有上百年。疫苗领域的研究者高度关注疫苗安全,如果疫苗真的会导致川崎病,那么权威文件里一定会提及。

我看过的三份权威的疫苗文献(Plotkin主编的《疫苗学》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的各种疫苗立场文件,Marshall著的《疫苗册:临医生实用指南》)里,从未提到到任何疫苗导致川崎病。在我的印象中,这些文件里就没有出现过川崎病这三个字(如有提到,请告诉我)。

川崎病到底什么原因,有待专家们去揭秘。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给这位妈妈一个科学上的解释,能还疫苗一个清,能让家长放心孩子接种疫苗

即便退一万步,将来真的发现疫苗会增加川崎病的风险,也需要对疾病风险疫苗收益进行评估才能做出理决定

最最后简短补充一点:

这位妈妈在文中提到,宝宝出院时医生提醒半年内不能疫苗。这个提醒可能考虑两点:一是宝宝病后需要恢复一段时间;二是治疗过程使用了丙种球,可能影响到部分疫苗效果。这些考虑不是没有道理,但还是应该深入细节分析,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不因噎废食。

(完)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