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餐桌

时间:2018-11-26 04:35:48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欧洲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中世纪面制作

在中世纪,欧洲人将北方日耳曼喝奶饮食文化同种植谷物、橄榄及酿造葡萄酒的南方农耕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在中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改善和养殖业的发展,欧洲人已能接触到远远多于希腊、罗马时代的本土作物、禽畜和产品,异域的作物、果和香料也被阿拉伯人带到地中海市场。据西方学者研究,中世纪的欧洲已有12类近100种食材

在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饮食有所不同。其中,农民以素食为主。在不列颠,他们大麦、燕麦做的面,某些果、以及和奶酪,偶尔一点。在主粮匮乏的情况下,豌豆、洋葱或韭做的炖再加点调味品,便可凑合一顿。而上层社会的人们享用的食物则更为丰富、精致。例如,朗格兰的《农夫皮尔斯》一中提到的约曼农已能上熏肋条、、奶酪、牛奶、奶、洋葱、大蒜,并喝麦芽酒。贵族、高级教士的单中出现了阉鸡、仔鸡、牛犊、鹿、鲑、鲟和昂贵的葡萄酒等。对此,有医如此解释:体力劳动者和闲适阶层有着截然不同饮食要求。为保持健康,农民只需廉价的粗粮;精细、稀有和昂贵的食物则是讲究的富人的理想食品

食物烹煮的方式也因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基本的方法使用一堆柴火。当人们有了自己的屋子,火塘会安放在屋子中央,用以取暖、照明和烹煮。如果墙壁是石砌成的,火塘会靠在一面墙上。烹煮的装备通常是陶罐或锅,煮和炖是最经济方式。下层阶级的食主要是浓或炖,普通人家想要制作比较困难。在中世纪的乡村和城镇,烤箱数量极少,只有面师和富有的家庭才可以拥有。作为烤箱的替代,一些家庭会将陶罐密封后埋在炭火里,或使用简易烤炉。在富有之家,烹煮设施会好得多,食物的烹制由一名或多名厨师在一群帮协助下完成,食物也更精致。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欧洲各地饮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不列颠,素肴相当丰富,沙拉颇为流行;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被用来做增稠剂;麦芽酒是村民、城市中产阶级,甚至绅士的最。贵族和绅士的饮食具有“融式”(fusion)肴的特点,既吸收法兰西、意大利及阿拉伯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又保留本地特色。在法兰西,面是所有阶级的主食,也用作肴增稠剂;在烹饪中,本地食材颇受重视胡椒逐渐为西非海岸的“天堂椒”所取代;厨师们擅长做肴,尤其是浓、烤以及搭配酱料。在西班饮食文化中,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及阿拉伯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在犹太人被迫皈依基督教时,西班肴中的融合特色更加明显。意大利有着欧洲最为丰富、多样和精致的肴。意大利南方多面食,北部多。意大利烹饪还吸纳了一些典型的阿拉伯肴,如“石榴汁拌鸡”和“柠檬鸡”。在德意志地区,罗马时代的日耳曼人以食为主;10世纪之后,他们开始转向以谷物为基础的饮食。在低地地区,荷兰人多、家禽、、小麦和麦面牛奶、奶酪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荷兰人同德意志人一样,几乎生沙拉。

欧洲各地饮食虽有着自身的特色,但战争、朝圣、展销会和集市却让人们可以前往异地他乡,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美食。其实,人们在食材选用、烹饪方式等方面存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上流社会在烹饪中会使用香料、杏仁、鸡和猪胡椒桂、生姜和藏红等香料最受欢迎,和蔗也被用作调味品;奶酪、、面葡萄酒是厨房中的主要原料等。

在中世纪,欧洲人一天通常两餐:晌午前后的正餐和傍晚时分的晚餐。按照本笃会修道院的规定正餐晚餐都必须在天进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早餐没有得到官方认可,道德家们对此也多有责难。不过,农民和工匠因拂晓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东西很难支到中午,早餐在他们当中很盛行。除一日三餐外,劳作的人们几乎不会加餐,为此,他们会从雇主那里得到一点补贴。

日常用餐逐渐被看成是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整洁和节制是用餐礼仪籍中多加阐述的美德。人们相信,一个人的举止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在公开场合,一个人的理想状态是始终优雅得体,遵守相应的礼仪。只顾自己大朵颐而不管他人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人们希望用餐者能将最好的食物留给他人。此外,用餐者还需遵守如下一些礼仪:不向食物饮品吹气;享用食物时不发出声音;不提供或接受过一半的食物;不将嘴中的食物碎屑吹或吐到桌上;不在距邻座就餐者脸太近的地方打嗝;不用桌布擤鼻涕用餐时应姿端正,不长伸着,不后靠,不将胳膊肘放在桌上或用双托着脑袋,不用或捉跳蚤用餐时始终保持安静并有礼貌,不盯着周围的人看,不大声说,或窃窃私语。

总之,中世纪欧洲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农民因资源有限,主要的烹饪设施是放置在一堆火上的炖锅,和炖是家常便。社会地位越高,厨房的设备越复杂,厨工越专业,肴越多样化。政治权力结构会在餐桌上得到体现,餐桌上的座位及对就餐礼仪的掌握,将富人和穷人区别开来。同时,欧洲人也乐于接受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并不断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个人的口味。后来,在阿拉伯人对欧洲饮食和烹饪影响减弱之际,哥伦布开始寻找香料,并发现了新大陆。他所倡导的动植物双向交流规模之大,历史学家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随着新的食材和烹饪技术更多地传入,欧洲饮食的国际化特色更加明显。

(作者:付有强,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