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水果:消暑解馋,垂涎欲滴!

时间:2018-07-15 10:32:37 来源:宇光书画艺术作者:西瓜点击:

导读:[db:简介]
扫描关注公众号

夏日消暑,怎少得了果?面对令人垂涎的果,历代画家品尝之余还不忘创作一番,使果变成一件风雅之事。

西瓜

西瓜夏季果,果艳红,瓤沙汁甜,清凉爽口,是人们消暑解渴的佳品。故医家有曰:“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瓜》宋 佚名《宋人集绘册:虫瓜实》

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清 丁辅之 《西瓜

为了表明它是西瓜,画家还有意挑选了一个开口西瓜进行描绘,里面的红瓤子清清楚楚,画家对于西瓜的喜跃然上。

▲齐石 《西瓜蝈蝈》

西瓜在元代又称“寒瓜”。元代人方夔的《食西瓜》一首:“恨无纤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缕缕衫粘唾碧,痕痕丹掐肤红。香浮,凉入衣襟骨有风。”中“缕缕”和“痕痕”两句描写了人们红瓤西瓜时的情景;“”和“骨有风”两句,更把酷暑西瓜时那种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苏宇光 《口常开》

荔 枝

“一骑红尘妃子,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想必是古代最常被文人惦记的果了。苏轼在其作《食荔枝》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 佚名《离支伯赵图》

荔枝,果呈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

‍▲齐石《 荔枝》

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李苦禅 《荔枝》

▲苏宇光《瑞鼠得利》

枇 杷

枇杷,初夏较为常见的果,因果实形似琵琶而得名。又因其成熟颜色,也有人称它为“金丸”或“小金锤”。明代沈周的“谁铸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就是描写的枇杷。

▲宋 吴炳《枇杷山鸟图》

▲宋 赵佶《枇杷山鸟图》

明代沈周的“谁铸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就是描写的枇杷。

枇杷日养蕾,冬季开,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其果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因其色泽金,枇杷颇受皇家青睐,宋代宫廷画家时常以枇杷入画。

‍▲王雪涛 《枇杷》

葡 萄

葡萄是世界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有圆如珠者,有长似马乳者,有无核者,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南宋 林椿《葡萄虫图》

宋人不但将葡萄食用的时鲜果,还用来酿酒。苏颂《本图经》说:“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酿酒。”

▲潘天寿 《葡萄

明朝人吴伟业曾作《葡萄》一咏颂:“百斛明珠富,清阴翠幕张。晓悬愁欲坠,露摘先尝。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不劳葱岭使,常得进君王。”

▲齐石 《葡萄蝗虫图》

▲苏宇光 《香图》

桃 子

桃是一种果实作为果的落叶小乔木,可以观赏,果实多汁,果色和色的。桃有多种品种,一般果皮有毛,“桃”的果皮光滑;“蟠桃”果实是扁盘状;“碧桃”是观赏用桃树,有多种形式瓣。

▲宋末元初 选 《桃枝松鼠图》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

▲齐石《寿桃》

作为盛夏最为常见的果,古代画家经常以桃入画,更通过一只只馋嘴偷食的小动物表达了自己对于桃子的喜

‍‍▲娄师 《寿桃》

▲吴昌硕 《寿桃》

▲苏宇光《金猴献瑞》

樱 桃

樱桃成熟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学中对樱桃用价值广有记载:“樱桃味甘、平涩,能调中益气,多食可美颜,美志”。

▲南宋 佚名《樱桃鹂图》局部

历代文人墨客咏樱桃篇章众多,倍加礼赞。“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唐宋人还用“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来形容女子的风姿。

▲齐石《樱桃图》

▲陆俨少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儿童城

Copyright 2005-2017 61.city 〖儿童城〗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